夠了,求求別再拿文科生賣慘了
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有間大學(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瓜子
高考676分,文科全省前五,你會怎麼選擇學校和專業?
今年高考,湖南耒陽的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了這個好成績。
受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先生的影響,計劃未來要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的鐘芳蓉,報考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
這個決定不禁讓廣大吃瓜羣眾為女孩心生“擔憂”:
“怎麼會選這種冷門專業,姑娘要現實一點啊。”
“普通人家的孩子,就別讀文科了吧。”
“考這麼高的分不去讀經管,真的可惜了。”
言下之意,中學選擇文科,路就已經夠窄了,好不容易在高考中把握到機會,卻沒能及時扭轉方向,進入更可能大富大貴的商科,反而走向了文科更深處。
這樣的文科生,是不是在自討苦吃?總有人説,“文科生,前途堪憂”
“文科生太慘了”,這大概是每個學文之人都逃不掉的魔咒。
從高中文理分科時選擇文科那刻起,就有人開始“提醒”你:
恭喜你,選擇了一條擁擠而狹窄的路。
面對高考,他們向來被稱作超高壓選手,他們的傷疤年年都有人一遍又一遍地揭開。
文科的“僧多粥少”現象,越來越嚴重。/圖蟲創意
雖然從各省往年文理科報考人數來看,讀文科的人數普遍比讀理科的少。以2013年安徽、河北兩省為例,前者文科生人數為21.4萬,理科生人數為29.7萬;
後者34.3萬考生中,選12.3萬人選了文科,22萬人選了理科。
但對比一下兩省當年的本科錄取率:安徽本科批次共錄取文科考生5.1萬人,理科考生13.6萬人,錄取率分為別24%和46%;
河北本科招生計劃為文科4.4萬人(35%),理科11.2萬人(51%)。
不僅如此,文科考生衝進好學校的難度,也遠高於理科生。如果你是2015-2017年的湖北高考生,想要衝進一本大學,走文還是走理,機會差得可不是一點兩點。
當然,這對全體文科生來説,早已是家常便飯。
2015年-2017年湖北省參加高考文理科人數和錄取人數統計。/高三網截圖
諸多事實和數據都在敲打着文科生們,為了擠上好大學,他們必須要比理科同學考取更高的分數,有時候,這一差距會被拉高到五六十分甚至上百分。
同樣考了六百多分,當理科生心潮澎湃地許下了清北復交的心願時,一旁的文科生估計很難笑出來。
2019年高考,多省文理科分數線相差懸殊。
好不容易過關斬將迎來大學畢業、面向廣闊的求職市場,又有擔憂的聲音冒出來:
文科生崗位普遍少、待遇大多不高,找工作比理工科學生難多了。
面對長三角地區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會,2014屆的文科生有些迷惘。招聘會共推出的20375個崗位中,理工科背景的畢業生需求數約佔六成,文科背景的畢業生需求數僅約佔兩成。
在麥可思發佈的《2020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中,今年本科就業的綠牌專業,即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的增長型專業,基本是計算機技術、電氣工程等清一色的理工科行業。
與之相反的紅牌專業,則多被文科專業佔領,其中法學更是連續三屆都沒有離開紅牌。
隨着搬磚工齡的增長,文科生還會被繼續提醒:你和理工科學生混得差距將越來越大。
數據還顯示,本科專業類中計算機類專業月收入持續增長並居榜首,工作五年月薪達到13790元,工程類、電子信息類專業工作三年和五年的月收入也漲勢喜人。
隨着近年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不斷髮展,就業市場對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等專業相關人才需求旺盛,薪資之優越當然勢不可擋,這一點,文科行業的紅利顯然難以匹敵。
在前路難、沒前途這件事上,文科生向來是受盡非議與同情的靶心人物。
説得好像只要不碰文科,人人都前程似錦一樣除了被説慘,文科生還長久地揹負着一種成見——
一位通信專業博士、微博大V@奧卡姆剃刀曾這麼描述過它:絕大多數選文科的同學,並不是因為更愛好文學歷史,而是因為數理化學不明白。所以,在文理分班時,就進行了一次智商篩選。
換言之,學生們大都是出於學不好理科無奈,才上了文科的道兒。
這顯然是站在單一角度上,帶着所謂理科生的優越感,而釋放出的偏見。
光説有人學不好理科才去了文科,為什麼要否定很多人是出於興趣而學文,也不説有人是學不好文科而選了理科?
文科的學習從不意味着淺顯單一、死記硬背,想學好文史類知識,記憶能力很重要,但邏輯思考能力、信息的蒐集整合輸出能力,以及知識面的多元化等都必須在線。
也有人説,文科應試比理科簡單得多,多寫就能拿高分。
實際上,文理學科各有特點,考試難度也有所不同,文科則難在分數區分度低——想脱穎而出拿特高分,或因為失誤拿了超低分都不容易。加上報錄比本來就低,文科的競爭反而更加殘酷。
“文科考試,不就是背多分?”/圖蟲創意
當然,退一步來看,將文理兩科簡單粗暴地分割成兩個對立的陣營,本身就是錯誤的。
儘管在升學的抉擇中存在文理分化,但在一個人應有的教育裏,不管是數理思維還是文科素養,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各路薪酬榜、就業排行,也在不斷給人們渲染一種錯覺——似乎只要不選文科,就能大富大貴了。
實際上,一騎絕塵的程序員們尚能在市場需求的紅利下,享受着優越的待遇與前景,但對於大多數普通理工科學子來説,好的出路仍然不易覓得——這對文理科同樣適用。
畢竟,爭取一份理想的職業的機會,最終靠的不是你學了哪門專業、讀的文科理科,而是你在這個專業上做得有多好。
求職路上,專業只是門檻,能力才是關鍵。/圖蟲創意
對於那位報讀了北大考古專業的女孩,你如果非要勸退人家,那可真是瞎操心了。
論求學選擇,頂配的師資、設施、科研水平——拜託,這是北京大學考古專業,top高校中的top專業。非要質疑,請先考上了再説吧。
論未來出路,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林蕾Lei提到,其所瞭解的北大考古出身的人,有在國內外高校做考古或藝術史教授的,有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做研究員的,有在上海、倫敦、香港各大拍賣行做古董鑑定和估價的,有在紐約經營畫廊、做藝術品管理的。
上述諸位,還都是沒轉行、直接利用了自己的考古背景的,還有轉行的、自己創業的,這裏面哪個不是生活無虞、中產以上?
有人説,考古學就像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圖蟲創意
再説了,一個人出路也大可以與專業無關,可以通往任何方向,歸根到底,它還是取決於個人的能力有幾何。
被嫌棄的文科其實,與其説文科生被吐槽得體無完膚,不如説文科教育自身處境尷尬。
文科存在感的消亡,很大程度上繞不開上世紀50年代高校界的一次大動作,院系調整。
當時高教的調整方向是將“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學校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
到1952年底, 全國有3/4的院校完成調整,綜合性院校大幅減少,文、理、工分割的專門性大學取而代之。
南京大學的社會學系曾在50年代院系調整中被逐步取消。/圖蟲創意
學科方面,工科大大加強,學生人數達到全國數量的35.4%,成為各科學生之首,改變了先前以文法科為主的院校及學科結構,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經濟政治建設的發展。
但隨着時間推移以及這一模式的愈加固化,消極效應開始在文科上顯現,它一路遭遇降維打擊,社會學被取消,法學、商科也大大受損。
到了國內高教的另一轉折點,90年代的擴招,綜合性高校建設成為被推崇之路——規模越大,學科越多,能爭取的教育經費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文科學科突然被“重視”起來,為了迅速變高變壯,諸多高校甚至是理工類院校匆匆大辦低成本就能擴張起來的文科院系。
盲目擴張,文科受損傷。/unsplash
學科數量的確實現了飛昇,很可惜,這更像是一場低質量的大躍進。
從衰落到膨脹,伴隨着功利主義的逐漸滲入,數十年過後,文科的低迷並不是一個意外的結果。
文科和文科生的明天會好嗎如此看來,文科的路該走向哪裏?
當下的文科發展依然面臨新的壓力。自去年起,高校開始取消文科自主招生,而後的強基計劃面向的專業多為理工科;一些院校文科專業,如清華大學今年開始停招新聞專業、會計專業本科生。
一時間,唱衰文科的聲音又響起,但與其只看到了文科被削減,不如仔細再想想,高校文科教育自身的確需要進化。
文科教育發展本身也存在瓶頸。/unsplash
就學習模式而言,傳統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仍是大學課堂的主流;從實用性、面向就業來看,過往的文科教育大多重理論輕實踐,深度不足,也不夠接地氣。
要明白,文科人才的培養,需要時間的沉澱,需要靜水深流;它也可以面向市場,成為一門實用技術。
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提出“新文科建設”,有學者認為,新文科的發展要回應新需求,促進融合化,如嘗試與人工智能、大數據、5G技術等新科技的交融。
擁抱技術是一條路,注重學術深度、培養高層次理論人才,也是不能忽視的方向。
文科的發展,需要擁抱多元。/unsplash
同時,文科不應只是文科生的文科,更需融入全體學生的高質量通識教育中。
去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科技人文發展專家諮詢會”中表示要大力發展新文科,校長包信和院士提出,“培養的引領型人才不僅需要具備較強的科學技術基礎,還需擁有人文智慧和科技倫理”。
清華大學今年4月也舉行了文科機構建設座談會,統籌思考大文科發展的整體佈局。校長邱勇表示,正是因為清華文科的發展,清華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大學。
理科院校發展文科,不能再走回昔日盲目擴張的老路。
理工科院校也不能忽視人文教育的建設。/圖蟲創意
文科教育可以改革煥新,人文素養可以從基礎教育開始重視起來,但這離人們會認為“文科生也有好出路”,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首先,什麼是好的出路?
女孩選擇北大考古專業引發的爭論,就透露出了大眾心中答案的一致:
考入名校,必須選擇一個最熱門的專業,它能為你帶來百千萬高收入,讓你躋身一線城市有房有車、衣食無憂的中產隊伍。
我們當下生活完全被市場化、市場力量籠罩一切的社會,塑造了這種單一的未來觀,它尤其挫傷了人文學科,也將本該充滿理想的大學“改造”成大工廠,生產出一批又一批年輕的社會螺絲釘。
但從現實生活上來看,對大多數人來説,長大成人後要自己討生活、成家、養育後代,着眼於錢途的出路觀其實也很合理。
在這樣的環境裏,“我覺得我自己不需要很多錢”、“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女孩的選擇更像是一個詩意的童話。
也是因為如此,一個對她來説平靜隨心的決定,卻在焦慮的互聯網世界攪起了一陣波瀾。
那個新聞下面,還有位網友寫下了一則留言。
他覺得,“讀書最大的意義,就是能夠擁有對人生的自主選擇權,去最好的學校,讀自己喜歡的專業 ,何其有幸”。
如果能抱着這樣的信念,不管一個人擁有的是什麼樣的未來,一定都不會太差。
參考資料
[1] 新文科: 時代需求與建設重點,樊麗明,中國大學教學,2020.05
[2] 文科大學生轉型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範香立 魏 麗,黑龍江教育,2017(10)
[3] 文科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及提升途徑,劉金升 王曉軍,科教文匯,2020.02
[4] 一文科專業全班42人5人找到工作,瀋陽日報,2014.01.03
[5] 理科沙文主義從何而來:文科衰落的歷史與現實,張之琪,界面文化,2018.02.28
[6] 大學洗牌60年——回眸1952年院系大調整,雷頤,南方人物週刊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間大學”,作者瓜子,編輯秋褲,排版慄殼,未標註來源圖片來自網絡。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