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姑娘:我在三里屯做垃圾分類志願者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在2020年服貿會上,教育服務專題展的留學服務板塊吸引了眾多國際友人的目光。談起留學,俄羅斯姑娘妮卡有一肚子話要“安利”。

在她看來,來中國留學價格非常實惠,中國的老師教學有耐心、有方法。“未來,我希望弟弟也來中國留學。”

如今,在中國生活了12年的妮卡體驗了中國的各種文化,她熱心公益,在三里屯社區做垃圾分類志願者,也正在編寫針對外國孩子的中文書,希望未來有更多外國小朋友瞭解中國,來中國學習。

俄羅斯姑娘:我在三里屯做垃圾分類志願者

妮卡在三里屯做社區垃圾分類志願者。受訪者供圖

結交中國朋友學中文,中國老師像家人

妮卡今年30歲,有着洋娃娃一樣的面龐。13歲那年,她的父母帶她和弟弟來北京遊玩。從那時起,她就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先是遊覽了北京,北京給妮卡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後來全家又去了海南三亞,蔚藍的大海、温暖的城市,讓妮卡感覺很新奇。“我的家鄉赤塔鄰近西伯利亞,遍地是森林,冬天最低温能到零下30多攝氏度。”

四年後,妮卡灑脱隨性的父母決定來中國生活,這對不會中文的妮卡是不小的挑戰。“我當時買了詞典,一點一點開始學從0讀到9,後來到了中國我才發現,由於之前不會拼音,我沒學聲調,讀出來都是錯的。”

來到北京後,妮卡先在對外經貿大學學習中文,此後又考上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中文和日語。最初,班裏很多同學都有中文基礎,妮卡感覺“壓力山大”。不久,她找到了學中文的“竅門”——結交中國朋友。“很多俄羅斯留學生有自己的‘圈子’,大家一起吃、一起玩。但我經常和中國學生在一起,他們都給了我非常多的幫助。”

中國老師也給妮卡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師教學有方法、有耐心,但該嚴厲時還是很嚴厲。”她説,如果學生學得不認真,一直寫不對,作為“小懲罰”,老師會讓他在其他同學面前表演節目。“我們經常去外面吃飯,老師會開玩笑説,大家用中文把沙拉里有什麼菜説出來才可以吃,大家説笑着就把新詞彙記住了。”

妮卡説,外國人身處異鄉,難免會遇到小麻煩。“中國老師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人,告訴我們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找他們。”她告訴記者,中國大學的學費也比俄羅斯便宜,每年只有2-3萬元。由於成績優異,她還獲得去日本留學半年的機會。

俄羅斯姑娘:我在三里屯做垃圾分類志願者

妮卡在三里屯做社區垃圾分類志願者。受訪者供圖

做主持人體驗中國文化

在老師和朋友的幫助下,妮卡的中文水平突飛猛進,並參加了多個漢語比賽。在一次比賽中,北京電視台一位製片人非常欣賞她的表演,邀請她參加《北京客》節目擔任嘉賓。此後,經過電視台朋友的推薦,妮卡又擔任了一些節目的外景主持人。就這樣,妮卡開啓了在中國的主持人生涯。

在主持過程中,妮卡體驗了中國傳統文化、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錄農村節目,她真的下地幹活、收玉米;做美食節目,她品嚐了豆汁、滷煮等北京小吃。對於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妮卡來説,這份職業可以一直給她帶來新鮮感。

“每次回到俄羅斯,我待一個星期就膩歪了。中國特色菜系有很多,比如魯菜、川菜,恐怕一年也不能吃遍。即便是麪條,中國每個城市還能做出不同的花樣來。”

妮卡感慨,中國的生活十分便利,打開手機,點擊再來一單,外賣就送來了。出門帶上手機就什麼都能查到,叫車、付款也是隻用手機就能搞定。“希望通過服務貿易,以後有更多國家的人可以享受到這些服務。”

熱心公益,為外國孩子編寫中文書

妮卡覺得自己骨子裏有點兒像北京人,是個熱心腸。在一次節目中,她認識了一些聽障朋友。瞭解到他們的困難後,她專門跟着視頻學習手語,後來還乾脆報了班系統學習。她考取了手語翻譯資格證書,以便參與手語志願服務。她還參加過很多次殘疾人招聘會,幫忙進行翻譯。“不僅僅是聽障朋友,我看到視力障礙的朋友,也會引領他們來到展位。”

不久前,北京開始實施垃圾分類,住在三里屯的妮卡成為了社區垃圾分類志願者。妮卡曾經在日本留學半年,日本對於垃圾分類要求嚴格,她因此非常熟悉垃圾分類知識。

妮卡穿着紅色志願者服裝在垃圾站上崗,大爺大媽一看是金髮碧眼的外國志願者,都覺得新奇,也非常配合。“以往見到中國鄰居,大家只是點頭之交。在指導分類的過程中,我和鄰居們熟悉起來了。”

今年,妮卡和她的好朋友一起策劃了一個公益項目——針對3-7歲兒童編寫學語言的書籍。這個想法來自她們個人的經歷,當初她們來中國之前,在自己國家給兒童學習中文的書籍不太多。“我們希望用不同語言,通過錄制視頻等方式,讓更多的外國小朋友學習中文,對中國感興趣,來到中國學習,從而愛上中國文化。”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薛京寧

來源:新京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7 字。

轉載請註明: 俄羅斯姑娘:我在三里屯做垃圾分類志願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