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想,是考不上

"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想,是考不上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我國的科舉考試沿襲了我國上千年的歷史,一直以來就是我國人才選拔的重要手段,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平民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皇帝的賞識進入官籍,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而科舉一開始只有文舉,直到武則天的時候,才出現武舉。相比較武舉,朝廷更注重文舉,在唐朝成立之後,歷朝歷代對武舉的選拔時而廢除時而恢復,沒有定數。

長期以來,武舉的地位都是很低的,文舉的選撥往往隆重而家喻户曉,可是武舉則無人問津。因為武舉不受朝廷看重,往往當上了狀元也沒有得到太多的賞識,由武舉選來的人才也沒有出名的將軍。而導致這種結果的,是受到武舉考核內容的影響。

正是武舉的地位低下,且考核的內容冗雜硬性,許多習武中人考得上的不一定願意考,想考的不一定考得上,無關武藝是否高超,而是要看力量體型等。被後世稱為"一代宗師"的楊露禪和孫祿堂就不曾考武舉,不是因為不想,而是清代的武舉制度讓他們考不上。

"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想,是考不上

武舉開始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由兵部全面把持,對考生進行考核,考試項目由負重、摔跤、馬射等組成。後來隨着朝代的更替,武舉又融入了軍事謀略等筆試方面的內容。考生必須對孫子兵法等軍事書有自己的見解和參透才可能正式參加武舉考試。

而到了清朝,武舉的選撥方式變成了先對馬射,步射等進行考核,主要是對考生的力量有很高的要求。之後又對合格者進行筆試。因為考慮到習武之人大部分都大字不識幾個,朝廷對武舉的文試要求一降再降,到清朝已經變成了對武經進行默寫。

這樣的一味遷就,雖然降低了武舉的門檻,但同樣也降低了內場考試的水平,選舉出來的武狀元有可能是肚子裏無半點墨水的莽夫,如此又怎麼能帶領士兵打贏戰役呢。原本社會就輕視武夫,在改了規則後,武人更是被文人所鄙視,認定只要有一身蠻力就可以通過武舉,無半點文采根本算不得人才。

"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想,是考不上

一旦通過武舉,可以像文舉通過一樣當官,也算的上光耀門楣。但是從考核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武舉的考核內容主要是馬上的騎射功力和力量上的優勢,這樣的標準更適合挑選勇猛的戰士,而不適合挑選將領。降低了對文化部分的考核,使得武舉選撥的人文化素質更低,也間接導致當時武官的地位低。

楊露禪自創了楊氏太極拳,他的武藝極其精湛,吳京就曾以他為原型拍了一部電影《太極宗師》,他在太極上面造詣極深,被姚洪稱讚"楊氏悟太極,絕技壓羣芳。"而孫祿堂對太極拳也十分擅長,他集百家之長,融會貫通,也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孫氏太極拳。

即使是在七十多歲的時候,面對侵略者,他也面無懼色,徒手擊倒了五個日本武士。孫祿堂與黃飛鴻,霍元甲等人並稱晚清十大高手。楊露禪和孫祿堂的武藝可以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兩個人都沒有參加武舉選拔,而是以開武館為生,這是為什麼呢?

"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想,是考不上

楊露禪和孫祿堂所擅長的都是太極拳,而太極拳講究的是以柔克剛,運用陰陽理論去制勝。而練習太極拳的武人,一般就像楊露禪和孫祿堂一樣,身體瘦弱,力量不大卻還是可以擊敗比自己雄壯很多的對手。多用的是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

楊露禪和孫祿堂不是力量型選手,這明顯與清代的武舉選拔的標準不同,因此即使他們想要報效國家,也通過不了武舉的考核。武舉的考核內容強調力量的直接比試,弱化那些技巧對個人武藝的加成,楊露禪和孫祿堂也無可奈何,不是不考,而是考了也會落榜。

不過,幸運的是二人將自己在武學上的所學和造詣都傳授給了後人,二人對人們的影響力比那些通過武舉的狀元還要大,他們對後世的影響也更深遠流長。

"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想,是考不上

封建社會的武舉制度不夠完善,存在許多弊端。他有着硬性的選拔模式和特定的比賽項目,更多的是直接的肉搏,這使得許多武藝高強的人想要參與卻往往無疾而終。也許通過了武舉的狀元武藝並非十分精湛,單純天生蠻力就獲勝了。

但是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在那個還是冷兵器的年代,兩軍交戰的時候,力氣大會佔據很大優勢。朝廷着重選拔力量型人才,這點也是當時的時代選擇。但是就如武狀元有可能武藝並不高超,未通過選拔或不去參加選拔的,也不能説是武技不精。大隱隱於市,許多身懷絕技的人才有時候就生活在市井之中。

到了清朝晚期,西方已經開啓了工業化時代,槍炮已經完全取代了刀劍等冷兵器。而清政府仍然是守着老舊的武舉選拔制度,挑選馬射,步射等力量型人才,完全無法阻擋洋槍洋炮的攻勢。在這種制度下出來的武狀元完全沒有優勢可言。

"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想,是考不上

曾經有大臣上書廢止武舉制度,在各地建新式的武備學堂,可是當時他的上書並不受重視。等過了幾年,武舉制度被廢除了,那是清朝也走向了沒落,再也無法挽救。

由武舉制度延伸至如今的高考制度,不僅有些異曲同工。武舉是硬性的考核模式,強調力量的大小,而高考是以分數論高低。無論你在一門學科上多麼優異,但只要總分達不到要求,同樣會與自己的理想大學失之交臂。

或許可以通過藝考或其他渠道成才,但是畢竟是少數人。高考對於偏科的學生是冷漠的,考生仍舊是一分定終生。許多學校一味的在追求分數和升學率,現在的高考制度仍然有弊端,但在短時間內還是無法彌補。

"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想,是考不上

楊露禪和孫祿堂是"一代宗師",但是卻因為清末的武舉制度,與報效國家失之交臂。而如今的高考分數線也使得許多的人才與大學失之交臂,現在的人才選拔標準就是學生的分數線,這讓許多學生都無法得到個性化的發展。

希望教育部門能夠認真的對高考制度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並且改革的更好,讓更多人才得到重視和個性化的培養。

文/林伯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45 字。

轉載請註明: "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想,是考不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