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大炮比我們多,但是歷史不是大炮寫的。\"
朝鮮半島由於其地理位置處於中國、俄羅斯和日本之間,在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日本在唐朝和明朝末年都有入侵朝鮮的歷史,到了近代,沙俄勢力和日本一直互相爭奪朝鮮半島,直至二戰前日本依賴其軍事實力獨佔半島。
朝鮮戰爭是1950至1953年爆發的一場局部戰爭,圍繞三八線先後有中朝美韓等20國共投入約300多萬人參戰,那麼這場戰爭是如何爆發的,打了多少場戰役,最後誰贏了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宣佈投降後,美蘇為了軍事利益同時進軍朝鮮半島,但為了避免衝突,雙方商定接收日本投降的分界線,以北緯38度為界的方案得到一致認可,這就現在的\"三八線\"。在冷戰時期,美蘇分別撤軍,並各自扶植建立南北兩個政權,就是現在的韓國、朝鮮人民共和國。至此,朝鮮半島進入到長期分裂的狀態一直延續至今。
這南北兩個政權都堅決不承認對方,只承認自己才是合法的,並都企圖通過消滅對方的方式達到全國統一。在這樣的形勢下,朝鮮人民軍向韓國軍隊首先發起了攻擊,朝鮮戰爭爆發。美國考慮到他亞太地區利益受到侵害,就派出軍隊進入半島參戰,支援韓國軍隊。組建了所謂的\"聯合國軍\",全面投入朝鮮戰場。至此,朝鮮戰爭由內戰升級為國際戰爭。
從參戰的國家來看,朝鮮戰爭可稱得上是\"世界大戰\"。中朝聯軍這邊,除了朝鮮以外,中國並未以國家名義參戰,而是以志願軍名義參戰,蘇聯則秘密參戰,主要是提供少量空中支援。聯合國軍這一方,美國為主,共有16各國家的軍隊參戰,韓國軍隊並沒被納入\"聯合國軍\",但歸其指揮。就投入的兵力而言,根據停戰時的統計數據,前者兵力達180萬,而後者則達到120萬。
戰爭進入第一階段:北朝鮮軍南進,南朝鮮軍敗退。朝鮮人民軍的攻勢非常迅猛,勢如破竹,迅速攻佔南部大部門區域,南朝鮮軍敗退。後在美軍海空軍事力量支撐下,勉強退守到釜山到洛東江的環形防線。
戰爭進入第二階段:美軍強勢介入,北朝鮮軍敗退。考慮到形勢緊迫,美軍集結兵力發起了仁川登陸戰,從半島中部登陸,將朝鮮人民軍攔腰分開,使朝鮮人民軍頓時兩面夾擊,全面潰敗。半島局勢發生逆轉。此後,\"聯合國軍\"向北突進,打過三八線,跨進鴨綠江,為此朝鮮向中國求助。
戰爭進入第三階段:韓美軍防禦,中朝聯軍進攻。中國中央政府經過多次商討,最終決定,派遣志願軍支援朝鮮,抗擊美帝。蘇聯也承諾提供空中支援,後臨時有變。1959年10月19日,我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越鴨綠江,正式開始\"抗美援朝\"戰爭。經歷多次艱苦卓絕的戰役,不僅把侵略者趕出三八線,而將戰爭拉到談判桌上。
第1次戰役是一次遭遇戰,雙方都帶有試探的目的。10月25日,敢於冒進的南朝鮮軍一部被志願軍直接殲滅,在與美軍的首次交手時,我志願軍夜襲並退敗他們的騎兵師。第2次戰役,起因於美軍發動的\"聖誕節\"攻勢。我志願軍在參戰前已清楚美軍東突西進的戰爭意圖,而美軍對我志願軍的實力卻似乎低估了,故而他們會急於發動此攻勢。
我軍先是誘敵深入,又突然反攻,悄悄迂迴到敵後,在西線戰場,美軍在清川江附近受到重創;東線戰場,我軍克服酷寒,經過持久戰,在長津湖一帶,擊潰美陸軍一師,並一路向南打到\"三八線\"。至此韓美聯軍遭受重創,戰爭局勢再次發生逆轉。
第3次戰役,我軍打過三八線以南,佔領漢城,直抵三七線一帶。這次美韓聯軍後撤,並以退為進,提出停火談判的要求,被中朝聯軍否決。第4次戰役,美韓聯軍準確研判我軍的補給線無法支撐長期攻勢,於是發動了反擊。我軍準確判斷戰爭形勢,退守三八線附近,主動放棄漢城,在漢江附近的較量中雙方各有輸贏。
第5次戰役,我軍考慮到戰爭的持久性,採用了車輪戰策略,兵力方面從國內得到更新補充,再次發起了進攻,殲滅大量韓美聯軍,直逼漢城。但後因彈糧補給不足,遭美軍反攻,經過頑強抵抗,戰線鎖定於三八線附近。雙方軍隊勢均力敵,都不肯再退讓一步,最終走到談判的階段。
戰爭進入第四階段:中朝聯軍和美韓聯軍走到了談判桌上,並且為了增加談判的籌碼,時而有小規模的戰役發生,這個階段一直持續2年之久。美軍首先提出的海空補償建議遭到否決後,美軍又開始軍事行動。
1951年在夏季攻勢中,與朝鮮人民軍發生血染嶺和傷心嶺戰役,後在秋季攻勢中和我軍發生馬良山戰役,均損失慘重。另外,對方又發起了空中封鎖(絞殺戰),經過我軍的鐵道、工程、高炮多兵種協同作戰,建成\"鋼鐵\"運輸線,美軍的陰謀以失敗告終。同年9月,我軍空軍參戰,和蘇聯空中力量聯手打造\"米格走廊\",於清川江附近獲得不俗的戰果。
此後雙方再次重啓談判,但在戰俘處理問題上又出現矛盾。我軍利用十個月平穩期,於1952年修築了一千二百公里的地下防禦坑道,發起了秋季反擊。此時美軍為了獲得主動,後發動了金化戰役,我軍在上甘嶺頑強抵抗,持續40余天,最終瓦解美軍的進攻,史稱為朝鮮戰場的\"凡爾登\"。此後美軍再沒有發起大型戰役。
在戰俘遣返問題上,美軍一開始利用美軍俘獲的戰俘比中朝軍隊多作為談判的籌碼,美方主張\"一對一\"原則,中朝則主張全部原則,雙方互不相讓。經過戰爭博弈,終於1952年2月達成協議,允許遣返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剩餘移交第三方中立國。
這一協議是在中朝聯軍1953年發動夏季攻勢過程中達成的,當時南朝鮮軍仍執意反對並扣押戰俘,因此中朝聯軍開始猛攻南朝鮮軍事設施,發動金城戰役,重創南朝鮮軍。1953年7月27日,談判雙方最終達成朝鮮停戰的協定並簽字,但南朝鮮沒有簽字。我志願軍全體於1958年10月正式撤出朝鮮回國,而駐韓美軍一直保留至今。
雙方傷亡的情況來看數量是驚人的。據中朝方面公佈的數據,共殲滅\"聯合國軍\"109餘萬人,其中志願軍斃傷俘聯合國軍71萬餘人,自身減員36.6萬人。後又統計志願軍陣亡18萬餘人。據美方戰後公佈的數據,美軍陣亡3.3萬餘人,傷10萬餘人,韓軍傷亡30.5萬人。後美軍統計戰爭中有5萬餘人死亡(包含其他地區),韓方公佈98萬餘人傷亡。
朝鮮戰爭是二戰後各國參戰人數最多的局部戰爭,最後以達成停戰協議而終結。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影響戰局方面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跨過鴨綠江,達到三八線,將勝利鎖定在那裏。然而,戰爭的結局僅僅停戰,而不是永遠的和平,朝鮮半島的矛盾依舊存在,朝鮮與韓美至今處於軍事對抗。戰爭雖已過去70年,但是留給後人很多值得深思的東西。
歷史證明,中國人民志願軍\"保家衞國\"英勇參戰的決策和行動是英明的,這場戰爭給中國帶來至少百年的地區安全局勢,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迅速崛起爭取寶貴的時間,而且與朝鮮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誼;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任何戰爭都是殘酷的,因為戰爭一旦打響,就意味着沒有最後的\"贏家\",飽受戰火之苦的朝鮮半島近年來又衝突不斷,真心地希望戰爭的炮火不要死灰復燃。警鐘長鳴,也許這才是我們後人要紀念戰爭的真正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