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裏的趙國,是一個被大眾所熟知的國度,無論電視熒屏,或是文化典獻中,都留有很多趙國的故事,竊符救趙、完璧歸趙、毛遂自薦……, 聞名的人物也很多,如果詳細闡述,一時半會是講不完的。
今天的文章,只從一個角度入手,講一講這個準一流強國——趙國,是怎麼一步步錯失天下的。
《趙國的位置和歷史》
趙國疆域,基本在今天河北南部、山西中北部一帶,主要的重鎮是邯鄲、晉陽。趙國和魏國、韓國一樣,都是諸侯裏的小字輩,原來都是晉國的卿大夫,後來三家分晉,各立門户。
趙國位置
據記載: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前222年,滅於秦國。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衞、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橋東區)為趙之別都。
《趙國的強大》
趙國起初一直默默無聞,看着魏國、齊國、秦國在中原打來打去……,其崛起比較遲,但崛起之後,勢頭非常火爆。
崛起源於趙武靈王。公元前326年,在位二十四年的趙國國君趙肅侯因病去世,十五歲的新君趙雍繼位。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進行一系列的內外改革,推行“胡服騎射”,每一次改革都會遇到強大的阻力,伴隨着流血和犧牲,趙武靈王在推行胡服、教練騎射、勵行改革的前期同樣遭到了宗室貴族的強烈抵制,最終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説服了在宗室貴族中威望最高的叔父公子成,方才使得“胡服騎射”可以順利推行下去。
通過這次富國強兵的改革,趙國建立了一支異常強大的騎兵部隊,為了提升這支隊伍的戰鬥力,趙武靈王從國內挑選體格健壯的勇士進入騎兵部隊,並且大幅提高他們的待遇。令趙國民眾皆以能入騎兵部隊為榮。趙武靈王同時從軍中選拔了一批平民出身的軍官充入騎兵部隊中,大大的加強了對這支部隊的控制力。
到了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為了檢驗改革的成果,趙武靈王親率大軍攻伐宿敵中山國,連戰連捷,攻下了中山國十幾座城池,將軍事實力不俗的中山國逼到了亡國的邊緣。此後的幾年時間裏,趙武靈王不斷率軍出征,繼續蠶食中山國以及樓煩、林胡等部落的領土,大大的擴張了趙國的疆土面積。
可以説在趙武靈王時期,趙國達到了鼎盛。經過政治、軍事方面一系列的舉措的實施,也讓趙國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一躍成為天下可以和秦國比肩的強國之一。趙武靈王在位的這二十多年的時間,完全是一段趙國由一般的諸侯國崛起成為天下強國的奮鬥史。可以説在趙武靈王時期,趙國達到了鼎盛。
如果一直持續下去,趙國有可能大一統天下,然而只是如果而已。
《趙國的幾步錯誤》
一、 武靈王在繼承人問題上,搖擺不定
國家的繼承人是政策是否延續的重要保證。
1、 廢長立幼,留隱患
趙武靈王有兩個兒子,長子是韓夫人生的公子章,次子是大美女吳娃生的公子何。在韓夫人過世之後,才有了後來吳娃的出現,填補了趙武靈王在內心和情感上的空白。吳娃不但美色過人,而且非常聰慧,雖然僅陪伴趙武靈王十年的時間裏便因病去世,但是卻在趙武靈王的心裏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
吳娃在臨死前請求趙武靈王立自己的兒子公子何為太子,一直對其百依百順的趙武靈王沒有多加思索便同意了,他將長子公子章的太子之位廢黜,立了公子何為太子。
公子章和公子何,都是比較優秀的人才,無論立誰,都正常。但擅自的廢長立幼,也確實留下了隱患。
2、腦洞大開,提前退位
兩年後,腦洞大開的趙武靈王又做了一件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他決定傳位給太子公子何,這是在無任何外界因素干擾而心甘情願放棄自己王位的唯一一位國君。
一方面,為了專注於對外軍事擴張,他無暇顧及很多政事的處理;另一方面,趙國以前圍繞繼位問題不斷髮生動亂,趙武靈王想着趁自己有生之年扶自己的接班人上台,並且護送一程。
到這一步,武靈王也沒做錯,一切出於國家發展的考慮。但權力是毒藥,一旦擁有,豈能失去,何況是王位。
3、左右徘徊,造成悲劇
公子何繼位以後,是為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自稱趙主父,趙武靈王也囑託自己的親信大臣肥義好好輔佐新君。趙武靈王的想法很美好,但是孰不知他所構建的這種二元政治,嚴重違反了政治規律,雖然在趙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卻因感性的毛病,又不想自己的長子公子章要向比自己小十歲的弟弟趙惠文王跪拜行禮。長子無故被廢,並沒有絲毫的怨言,令他又想起以前與韓夫人相處時的種種美好的場景。這種左右徘徊的策略成為歷史的悲劇。
為了讓自己的心裏平衡,他開始重新重視公子章,準備立公子章為代王,與弟弟趙惠文王並駕齊驅。這直接讓肥義等國家重臣傻眼了,趙主父這是赤裸裸的要分裂國家啊,因此這些以國家為重的大臣上書趙惠文王痛斥趙武靈王的無禮請求,趙惠文王眼見自己的父親越來越過分,自然不會同意這個荒唐的請求。
趙武靈王這是後悔自己退位的做法了,短短几年時間,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已經成了趙國名正言順的一把手。趙惠文王心胸寬廣、善於納諫,因此贏得了趙國許多大臣的擁護和支持。這對於雄心不已、一生追求輝煌的趙武靈王來説,難以接受,他必須扶植自己的長子來抗衡次子,以此達到自己重新掌控趙國大權的目的。
慢慢的,趙武靈王與趙惠文王之間由互相試探逐漸演變到了劍拔弩張的局面。最終演變成兵戎相見,公子章被殺、武靈王這位戎馬半生、將趙國領土足足擴大了三倍的一代雄主活活的被餓死,結束了自己輝煌燦爛卻又結局黯淡的一生。
經過這麼一番折騰,趙國黯淡了下來。
二、 戰略失誤,未提前重視秦國的崛起
趙國崛起太遲,失去了先機。公元300年左右,才真正崛起。這個時候,秦國已成虎狼之國。東方六國中,魏國已衰落,韓國一如既往弱小,楚國永遠扶不起來,燕國地處偏遠,唯有齊國可算強國。
趙國的策略是:先滅小國—中山國,然後圖謀吞併燕國,做成北方地區的霸主;同時長期遏制強齊,南下蠶食魏國,一步步的統一中原。應該説,趙國的這個戰略,短期也不能説錯,但為此放任秦國東進就有些得不償失了,畢竟最大的敵人,是強秦。
果不其然,公元前286年,強齊敗落,但這個時候,秦國已佔據河東之地,牢牢控制了黃河兩岸,對東方六國具有壓迫性的優勢,已經開始統一天下的步驟。此時此刻,趙國尚未發展到足夠強大的程度,被迫與秦國展開歷史決戰:長平之戰。
中原是個死局,趙國崛起之時秦國已然強盛,所以提前與秦角力,收復魏國丟失的河東郡,統一三晉才是王道。否則三晉大門洞開,太行八陘為敵我共有,秦國太容易從白陘與滏口陘打側翼,以致趙國處處漏風。
趙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聯合魏國、韓國,強化三晉聯盟,恢復晉國的榮光,牽制齊國,對抗秦國,同時吞併燕國這個後顧之憂。晉國如果當年不被瓜分,從地理位置上來説,是最具有統一天下的優勢的。
三、 失誤的決戰“長平之戰”
1、不可避免的決戰
秦國統一天下的雄心,天下盡知。秦國屢次對韓國用兵,一心要拿下上黨郡這塊高地,為什麼呢?地圖顯示,上當郡是扼守太行八陘中難得的一塊高地,拿下上黨,退可守住黃河關中大本營,進可逐鹿中原,這是秦國的戰略目標所在,勢在必得。
歷史信息是:公元前262年,秦國派武安君白起伐韓並攻佔了韓國的野王(韓國城池),這樣上黨郡和韓國本土的聯繫就被秦國給切斷了。上黨郡的郡守馮亭就和百姓們謀劃説:“去韓國的道路已經斷絕了,秦國軍隊每天都還在進攻,韓國已經沒有辦法接應救援了,不如讓上黨歸順趙國。趙國如果接受我們,則秦國必定進攻擊他們;趙國面對秦軍,一定會與韓國親善,如果韓國和趙國結盟,那就可以抵擋住秦國了。”於是他派使者對趙孝成王説:“韓國守不住上黨,想把上黨割讓給秦國,但是上黨人都心向趙國,不願意作秦國的屬下,上黨有十七座城池,願意恭敬的獻給大王!”
如此大的地盤如同天上掉餡餅般送到了趙王面前,趙王究竟會怎麼想?人心都是肉長的,換做是你,突然給你這麼大的好處 要還是不要?
趙國要了,直接動了秦國的奶酪,但同時,趙國接收上黨,也是必須的。上黨對於趙國,也是志在必得。佔據上黨,趙國可保邯鄲和晉陽安全,從而西進黃河。
秦趙的決戰,不可避免,
2、決策層不夠全面、外交力度不夠
決定趙國生死存亡的長平之戰,時任的君王趙孝成王只找平陽君趙豹和平原君趙勝商量,這兩人都是公族貴戚。而有才能的藺相如和廉頗,都不在決策人之列。
外交力度不夠。東方六國統一對抗強秦,這個合縱理念,六國都是有共識的。但面對長平決戰,齊國魏國拒絕支援、燕國甚至落井下石趙國……,趙國的外交工作,極為失敗。此時此刻,應該緊密團結六國,唇亡齒寒,攻抗強秦。
當然,趙國對秦國的一度求和,也是寒了六國的心。秦國傾全國之力,把長平之戰當成生死存亡來打,趙國只是當作了一場普通的上黨之爭。
3、關於軍事層面的戰爭,就不贅述了。網上相關資料太多了。
趙括也是一名值得欽佩的名將,能夠被困數月,保持大軍整齊,能夠身先士卒的捐軀沙場,是很值得後人尊敬的。至於戰敗,是綜合國力層面的問題,也不單是趙括的問題。“紙上談兵”完全是後人的一種誤讀。
《歷史興亡的得失》
總結起來,趙國興亡的幾方面,簡要就是:
一、崛起太晚,失了先機
二、 明君太少
趙國一共十三位國君,真正對趙國有積極貢獻的唯有趙武靈王一人。然而,趙武靈王也是前明後暗,沒有善始善終,只能算半個明君,因此,趙國被滅也不足為怪。
三、 政治腐敗,人才不夠重視
按照道理説,趙國的人才很多,但因為昏君和姦臣的存在,都浪費了。從郭開這個人就可以看出趙國的政治腐敗到何種程度,他對趙國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戰國時期有四大名將,秦國和趙國各佔兩位,趙國的兩位名將是廉頗和李牧,而這兩人都被郭開陷害。廉頗是趙國名將,屢立戰功,卻毀於郭開之口,不得不逃離趙國;李牧的下場更慘,直接被殺。
四、 戰略主次不分,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
未真正重視秦國這個主要敵人,始終和燕國或齊國這些國家,因為一些領土紛爭而糾結,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
歷史為鑑,有一點頗受後世稱讚,就是趙國軍民的積極抗秦。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唯有趙國是最能打,而且打得最慘烈的國家。如果趙國能夠策略清晰,歷史就不是現在的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