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萬曆·孝靖皇后三龍二鳳冠
摘自《國寶100》作者:馬未都
這件寶貝,和明十三陵有關。
大明朝是“十七朝、十六帝、十三陵”。
十七朝,是指明朝一共經歷了十七個年號;十六帝,是因為朱祁鎮當了兩次皇帝,年號分別為“正統”和“天順”,中間夾着他弟弟朱祁鈺的“景泰”。
十六帝,為什麼是十三陵呢?
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它是明代皇家陵寢的總稱。除了埋葬在南京明孝陵的朱元璋和不知所終的朱允炆—建文帝之外,剩下的皇帝都應該在這兒,也應該有十四位帝王,少的一位,就是朱祁鈺。他在“土木堡之變”的影響下,臨危受命登上皇位。後來作為哥哥的朱祁鎮奪回了皇位,當然不願意承認朱祁鈺的身份。最後,朱祁鈺以“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下。憲宗即位時,復景泰帝號,將原王墓擴建為皇陵,現在稱之為“景泰陵”。
永樂皇帝從遷都北京開始,他就要給自個兒找一墓地。古人對死亡這事兒都有思想準備,理解上比我們寬厚,自己給自己找一個墓地是皇帝很樂意的一件事兒。永樂七年(1409年)春天,永樂皇帝為自己選擇了一塊風水寶地,他要給自個兒修陵墓,這就是我們説的長陵。一直到明朝最後一位帝王—崇禎皇帝葬入思陵為止,十三陵的格局在昌平天壽山下形成。明朝皇家除了在此修建十三座皇帝陵墓,還修了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這裏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兩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這位太監是崇禎皇帝的太監,有名有姓,叫王承恩。就是陪着崇禎帝一起上吊殉國的那位,死得悲壯!明朝到此為止。他的身份和故事頗為詳細,順治還為他樹碑立傳。
當年為什麼要選天壽山為皇陵所在地呢?
天壽山原來叫黃土山。中國的風水學中,有“龍脈”一説。中國有三條龍脈:南幹龍、中幹龍、北幹龍,都發源於崑崙山。黃土山翻越太行、燕山蜿蜒而來,進入北京昌平,為北幹龍的一條支脈,與“祖山”崑崙山一脈相承。黃土山前為廣闊的華北平原,龍脈至此潛入地下。
永樂帝遷都北京前,召集了大批相士尋找“萬年吉壤”,最後選定江西術士廖均卿推薦的昌平黃土山。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成祖車駕臨視,封黃土山為天壽山,大行封賞。
永樂十一年(1413年)正月,天壽山陵墓建成,命名為長陵。自古帝王的陽宅要與陰宅同屬一條龍脈,所以,在建成長陵後,又在龍脈上建了紫禁城。
為了表示與長陵是一脈相承的,特意將挖好的護城河的土堆成了萬歲山,這就是現在説的景山,因為當年在那兒存放過煤炭,過去也叫煤山。萬歲山是龍脈的龍脊,它還能起到屏障紫禁城、不泄王氣的作用。不管怎麼説,景山這個景觀確實有防風作用,冬天擋北風,是紫禁城的屏障。十三陵的主陵是明成祖的長陵,後來的子孫依次葬入,有獻陵、景陵、裕陵、茂陵等等。
最為精彩的應該是長陵。如果要去十三陵參觀遊玩,對外開放的有長陵、定陵、昭陵和神路,其中的定陵因為它的發掘,被外界知道得最多。
我們要講的故事,就從定陵的發掘説起。
1955年,我出生那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當時也是知名歷史學家的吳晗,聯合郭沫若、沈雁冰—沈雁冰即茅盾先生,寫過《子夜》《林家鋪子》,以及很多文化界的名人,向中央政府呈遞報告,請示發掘長陵。
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的鄭振鐸先生和副所長夏鼐先生認為,當時的技術條件無法妥善開掘與保護如此大規模的古墓及其所藏文物,提出反對意見,可惜未被採納。由於長陵的面積太大,發掘工作難以進行,所以專家組決定先挖個定陵試試。
關於定陵,歷史上的記載非常翔實。它從萬曆十二年(1584年)十月初六這個欽天監測算的黃道吉日正式破土動工,到萬曆十八年(1590年)修建完畢,歷時六年,完工那一年,萬曆皇上才二十八歲。整個工程耗費白銀八百萬兩,相當於萬曆初年全國兩年的田賦收入。
定陵挖好後,閒置了三十年。終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皇帝駕崩,被葬入定陵。他過世入葬的時候是五十八歲,活得不算太短。他在明朝皇帝中算是比較長壽的。比他活得長的,第一個是朱元璋,活了七十一歲;第二個是朱棣,活了六十五歲。嘉靖跟他歲數差不多,就多個兩三歲。但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
公元1572年的六月十日,年僅十歲的朱翊鈞登基稱帝,詔告以第二年(1573年)為萬曆元年,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四十八年的皇帝生涯。
一提起他,大家就要提及他二十八年不上朝的“黑歷史”。他當年之所以不上朝,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要立他最為寵愛的鄭貴妃生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朱常洵既不是皇長子,也不是皇嫡子,哪兒都不挨着,所以遭到羣臣的反對,不上朝就算是無聲的對抗了。再加上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乾清宮、坤寧宮發生火災,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皇極殿(今太和殿)也被燒燬,萬曆皇帝就住到了啓祥宮(今太極殿),他就更有了不上朝的藉口。
第二,是當時江南一帶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老百姓的生活富庶,當時又有內閣輔助管理,社會較為穩定。其實不上朝和不理政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有學者就認為,內閣制有很多優點,與當時的政治架構是比較匹配的。
定陵當初建了六年,其實挖開它也就一年多的時間。一般皇家墓穴中的防盜都設有所謂的“機關”,定陵的機關是一塊巨大的頂門石。頂門石的作用,就如同你要打開一道門,但門後站了一個人形成了阻力。在地宮封閉的時候,要把頂門石擺在正位置上,又想把地宮券門不留縫隙地封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明清的墓門完全是按照人生前生活中的門樣子做的,所以關門後中間一定留有縫隙。這實際上給後世進入地宮且欲打開券門的人留下了可乘之機。定陵地宮的頂門石,就是被考古工作者利用這個縫隙,又藉助古書中記載的盜墓神器“拐釘鑰匙”打開的。
1957年10月20日下午,北京明定陵地宮的最後一扇石門被開啓。打開後,裏頭還比較寬敞,定陵內最重要的一部分開始展現在世人面前。考古人員發現了靜靜擺在地宮裏的三具棺木,它們分別屬於萬曆皇帝、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互相也不怎麼挨着。按照大眾的思路,這些應該捱得很緊,但其實都隔得很遠。
孝靖皇后
工作人員首先打開了神宗的棺槨,發現其屍身四周放置了金碗、金執壺、金盆、金爵、金帶銙等名目繁多的金器,以及玉盂、玉佩、玉帶鈎等各式玉器,屍身下鋪墊有大量金錠、銀錠、金冥錢以及各色寶石。孝端皇后棺內的隨葬品略少於皇帝,但仍非常豐厚。唯獨孝靖皇后屍體上除放置少量金器外,幾乎全是銀器,身下鋪墊的則是銅錢和紙錢外加五個銀錠,棺槨內的隨葬品也顯得頗為寒酸。
這明擺着,孝端比孝靖受寵。這孝端皇后是正式冊立的王皇后,在位四十二年,是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后。孝靖皇后也姓王,也是王皇后,這個孝靖王皇后的出身、際遇堪稱傳奇。
考古人員隨後發現,與棺槨的寒酸不同,孝靖皇后棺槨旁有十幾箱隨葬品,箱內裝的物品相當豐厚,有金器、玉帶、玉佩、鳳冠、冊寶、袍服、鞋履及各式木俑。
今天要講的這件國寶:三龍二鳳冠,便來自孝靖皇后棺槨南側的第十四隨葬品箱中。
三龍二鳳冠
這件國寶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色澤鮮豔,富麗堂皇,堪稱珍寶之冠。它總共鑲嵌淡黃色剛玉2顆,藍寶石33顆,紅寶石59顆,還串綴了珍珠3426顆。
“剛玉”,大家聽得可能不多。但你只要知道紅、藍寶石都屬於剛玉,就知道其價值了。剛玉的顏色十分豐富,幾乎包括了可見光譜中的紅、橙、黃、綠、青、藍、紫所有顏色。純淨的剛玉是無色的,當它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時,就會呈現不同的顏色。
再來説説這件鳳冠的價值。
明代萬曆年間,有位文人叫陳汝鏑,他創作過一本《甘露園短書》,其中就記載了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各類寶石的價格。前面提到的紅、藍寶石和黃色剛玉為八十兩白銀一分。珍珠的價格為二十五兩白銀兩分,那也摺合約十三兩一分了。當時的珍珠都是天然生長的,十分難得。
八十兩白銀在當時能買什麼呢?可以用實物換算一下,一分重量的剛玉類寶石可以在當時買上一萬斤大米!要按今天的米價,平均一斤兩元到五元不等來算,也是不小的一筆錢。要是摺合成工資,相當於一個衙門裏的差役十一年的年薪,那就是一個公務員十年的工資了。
明代,一分僅換算為0.37克,用今天的國際寶石衡量單位“克拉”來算,是1.85克拉。再看那鳳冠上的寶石與珍珠的合計數量,估摸着普通人幾輩子也無法掙到。
再看看它在工藝製作上的特色。它除了用傳統的鑲嵌、累絲,最搶眼的是大量運用了點翠工藝。這與金色的龍鳳相間,無疑是流光溢彩、錦上添花的創作。
什麼叫點翠呢?以小聚多的都叫“點”,常見的還有“點藍”“點染”“點螺”“點漆”。
點翠,實際上是金工首飾等裝飾中的輔助工藝,在當時非常珍貴。首先,關於翠羽的獲取,《珠翠光華》一書中《髮飾篇》寫道:“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塗上粘料的底託上。”
翠鳥的羽毛以翠藍色、雪青色為上品,顏色鮮豔,永不褪色。實際上從現有的點翠文物可知,“永不褪色”實屬以訛傳訛。並且,以活翠鳥取毛也是很殘忍的。現在國家出台了法律法規,一般的點翠首飾均用替代品,比如染色鵝毛、同色的絲帶等,效果與翠鳥羽毛相比,顯得更為出彩,並且利於存放。
當時如此華麗珍貴的鳳冠,如何出現在孝靖皇后的隨葬品中呢?要知道,她死時只是皇貴妃,理論上沒有資格享用這頂鳳冠。
這就要講講這頂鳳冠的主人孝靖皇后的傳奇故事。
孝靖皇后姓王,最初僅是慈寧宮伺候李太后的侍女。萬曆皇上年輕的時候,有一天去看望母親李太后,結果太后沒在。此時,端茶的這個侍女就引起了他的注意。於是,萬曆臨時起意,臨幸了這個侍女。但這事兒有點巧,這個王侍女懷孕了!懷孕之事最後一定會被別人發現,太后就發現了。太后就問:“你怎麼懷孕了?”侍女就告訴了李太后,説這是皇上哪天哪天的臨幸。萬曆皇帝一開始對這事不承認,試圖隱瞞,太后就怒了,令太監拿來《起居注》查證,皇帝這才低頭認錯。
之後,王氏生下了皇長子朱常洛,被冊封為恭妃。王氏本來可以一步登天,享受皇家的榮華富貴。但是,萬曆皇上喜愛的是鄭貴妃,他想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所以朱常洛被萬曆皇帝百般嫌棄,而生下這位皇子的宮女王氏同時也遭到冷落。
當朝的大臣都反對萬曆皇帝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太后也出面干預,萬曆皇帝以輕蔑的口氣説:“這位皇長子是宮女之子。”這讓李太后拍案大怒,因為李太后也是宮女出身。最後在太后的威嚴和羣臣的支持下,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洛才被立為太子。但其母並沒有因此翻身,日子依然不好過。
直到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皇長孫朱由校誕生。他是長子長孫,王氏才被冊封為皇貴妃。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王氏去世,她去世前一直住在東六宮最北邊的景陽宮,孤寂、清冷。她哭瞎了雙眼,頗為悽慘。按身份,王氏並沒有資格入葬定陵,只能在陵區的嬪妃墓安葬。其人生悲慘,生前被冷落,死後依然沒什麼待遇。
孝靖皇后諡寶
可九年後,事情有所變化。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皇帝駕崩,王氏所生的皇長子朱常洛即位。但朱常洛短命,即位不滿一個月也駕崩了,接着,其長子朱由校即位,這就是那個喜歡做傢俱的天啓皇帝。
新皇帝天啓即位時僅十六歲。他有一門心事,想着他祖母受的不公平待遇,就給自己的祖母上了一個諡號,叫“孝靖温懿敬讓貞慈參天胤聖皇太后”。皇上又將祖母的棺槨從原墓中遷出,與萬曆皇帝、孝端皇后一併葬入定陵。隨葬品也進行了調整,兩頂與皇后身份匹配的鳳冠也在此時一併葬入。
九龍九鳳冠
當時,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兩位皇后各自兩頂,龍鳳的數目總和又相當,可見這是天啓皇帝對他的祖母與孝端皇后身份相等的一個認可。
十二龍九鳳冠
人的一生經常在名利之間遊走,對於皇家來説,天下都屬於他們,名分顯得比利益更加重要。孝靖皇后大概想不到,在她死後九年,她享受了皇后的最高規格禮遇,備置了相應的隨葬品。她若九泉有知,也算一份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