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代交通信息不發達,官員到外地上任,如何防止被人冒充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經典

古代當官兒有風險啊,看看我葛大爺就知道了:
帶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鍋還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
結果好不容易買了個官兒,搖身一變成了師爺,最後還被炸成了兩截!
民國年間尚且如此,那麼在信息條件更不發達古代,那肯定更容易遭到冒充。古代的官員基本上都不在本家任職,所謂走馬上任就是這個意思,並且當時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人事檔案。
而能證明自己的文件都放在吏部,傳遞信息基本靠馬,來回走一次快則一個月,慢則要半年到一年,所身份這東西驗證起來極為不易。
那麼新上任的官員具體是如何防偽的呢?
首先一個方法是“憑證法”。
而古代官員到地方任職也就兩樣東西,委任狀和身份證明,這合起來叫“官憑”。這個方法類似於今天的“檔案”,不過它對於身體特徵的記載則更加詳細。該憑證上會詳細的記載上任官員的年齡、身高、面貌特徵等,還會特別註明上任的具體時間以及目的地,以方便相關人員準確及時地向中央取證。
這樣的任命文書起初是不太嚴格的,畢竟冒充官員的案件還不夠常見,但是後來對這方面就要求嚴格了,整張文書上會加蓋各部門的官方大印,上面的官員信息也更加完備。
有的時期甚至還記載了官員的家族歷史,想直接拿着憑證進行造假就變得非常困難了。不過這種方法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效果,在剛剛開始流行憑證上任之時,憑證還能有一定的作用。
等到了後期以後,憑證基本跟廢紙差不了多少。因為憑證信息記載的再詳細,也不可能讓宮廷畫師為官員描像。只要大致瞭解其基本的內容格式,都可以對其進行偽造,也就是刻個章的事兒。而且如果某些官員的上任憑證被他人搶奪或者偷盜,那麼連偽造都省了。
崇禎年間,一位被委派去雷州擔任知府的官員,在帶着家眷赴任的路上,遭到了山賊打劫,官員和他的家人都被殺。而離奇的是,這批山賊的首領竟然想當官了,然後他就用官員的官憑來到雷州,接替了前任知府,自己有模有樣的上任了。
所以這種方法還是有缺陷的。
再者是魚符證身
由於古代信息傳遞比較困難,想傳達信息必須藉助一些媒介。古代的君主基本都握有虎符,這種符節可以代為轉達君主的命令,所以在當初製作的過程中,分為兩半的符節就會加入眾多的“防偽”標誌,不是同時製造出來的符節,根本不可能實現完全契合。
而後期的官員也有很大一部分利用了“符節防偽”,他們佩戴的符節叫做魚符,由各位官員手持一半,中央保留另外一半,等到進行官員身份核驗的時候,兩塊符節對合在一起會形成一個“同”字。
這種方式相對“高端”一些,普通的民眾根本不知道有該物品的存在,所以一般人的偷盜和搶劫也不會對它產生興趣,如果單單拿着憑證而沒有魚符,在檢查的時候就要“東窗事發”了。所以魚符更像是憑證法的衍生手段。
由於信息手段不夠發達,歷史上也確實出現了多起假冒官員上任的案件,不過這些造假之人造成的危害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受害人基本都是普通的民眾。
利用造假當官的人一定不可能是好官,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斂財,這種“官員”身上也不會具有文化分子特有的氣質,有見識的人很快就會看出破綻。不過普通的老百姓在他們“演技”之下只能認栽了。
不過這種欺騙不會長久,因為地方官兒是需要按時回京述職的,一般是三年期限。如果沒按時回京的話,上面就該派人來查了!而且既然冒充了官員,那麼再怎麼不像也要裝。古代官員都是讀書人,這些讀書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團體。偶爾吟詩作賦、品茶論道什麼的都是信手拈來。但一般的山賊哪裏懂得這個,一旦有人請你參加飯局立馬就露餡。
還有就是當官兒的會有親友探訪,這時候就容易穿幫了。前面提到的崇禎年間那夥盜賊,一直當了兩年的知府,沒想到百姓對其評價還不錯。直到有天,被殺的官員的兒子來找父親,發現了這夥山賊的身份,然後就事情敗露了。
官員都有自己的社會關係、宗族關係以及利益羣體,所以你就變再怎麼冒充也無法完全掌握被殺官員的全部信息,時間一長,絕對穿幫。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官員的上任沒有特別完備的手段,但終究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再好的“演員”都不能發展太久。最好的辦法就是,撈一票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