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夷王活煮了齊哀公,齊人歷經九世復仇成功,漢武帝為此動容

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建立了周朝,不久武王就死了,繼位的周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旦輔政。周公不虧是一代賢相,他汲取了商朝因為爭奪王位而導致“九世之亂”的教訓,制定了嫡長子繼承製。自武王以後,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六代天子都嚴格執行了這一制度,王位更替得到平穩過渡。
但懿王之後的王位傳承卻出現了問題,按繼承製度應該登基的太子燮,卻被叔叔奪走了王位,這位叔叔就是周孝王。《史記·周本紀》載,“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
周孝王之所以能破壞禮制奪取王位,是因為周朝的統治出現了問題。
西周到周昭王時,周王室的權威已經面臨挑戰了。由於經過了“成康之治”的積累,周朝物阜民豐,當時天下承平已久,周的統治階層枕於宴飲田獵,對國政的治理日益鬆懈。而周昭王卻好大喜功,四處對外征伐,雖然征服了徐夷、淮夷,使得東南之夷二十六國臣服,可是周的國力也遭到了巨大消耗了,以至於對一些國內的重大事變無力過問,周天子的威望因此受損。
當時魯國發生政變,國君魯幽公被弟弟姬沸誅殺,姬沸自立為君,是為魯魏公,《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沸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
魯魏公弒君篡位,破壞了周宗室的繼承禮制,可謂十惡不赦,周天子理應率領諸侯征伐叛逆,恢復禮制。
但是周昭王對這一嚴重事件竟然沒有做出反應,讓天下諸侯感到非常意外。周的統治是建立周禮上的,破壞禮制就是動搖國家根基,而周天子卻不聞不問,致使“王道微缺”。於是各諸侯國的膽子便大了起來,僭越禮制的事時有發生,“禮崩樂壞”的勢頭開始出現了。
然而周昭王並沒有意識到危機,依然窮兵黷武,兩次率軍南征,討伐荊蠻,結果兵敗身死。《史記·周本紀》載:“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
周夷王活煮了齊哀公,齊人歷經九世復仇成功,漢武帝為此動容
周昭王南征
昭王自己在南征之役中死了,帶去的周朝軍隊主力“成周八師”也損失殆盡。從此周的軍力一落千丈,原來已經臣服的戎狄也開始蠢蠢欲動,後來滅了西周的戎狄之禍從此開端。國內諸侯眼見周室式微,也便有了不臣之心,有些諸侯甚至公開藐視朝廷,不來朝,不納貢。
到周懿王時,周朝國勢每況愈下,經常受到周邊蠻族侵略,出現了“戎狄交侵,周室衰微”的局面。《史記?周本紀》載:“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
周的統治危機,使統治階層產生了尋找一位強者來挽回局面的想法。於是,周懿王死後,他的叔父憑藉其在朝中的實力和威望,從懦弱的太子燮手中奪取了王位,是為周孝王。
被剝奪了王位的太子燮,為了保住性命,只能“爪牙潛伏忍受”。同時他也在諸侯中廣結善緣,求得他們的支持,以待將來。果然,周孝王死後,太子燮在諸侯們的擁戴下登上王位,成為周夷王。《史記?周本紀》載:“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周夷王活煮了齊哀公,齊人歷經九世復仇成功,漢武帝為此動容
周夷王
夷王即位後,對諸侯表現得比較弱勢,這一方面是出於感念諸侯們的擁立之功,更主要的是國力疲弱,無力對諸侯實行強勢控制。
周夷王二年,蜀國和紀國前來朝貢,向周夷王敬獻瓊玉。夷王很高興,親自到黃河邊去迎接來使,並待以賓客之禮,然而他的做法卻是帶頭破壞了禮制。
對此,《禮經》是這樣評價的:“禮,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之失禮也。由夷王已下也”。
《帝王世紀》説:“夷王即位,諸侯來朝,王降與抗禮”。
《綱鑑易知錄》也説:“天子始下堂見諸侯,覲禮廢”。
可見後世對周夷王的做法都持否定和批評的態度,認為他的做法有違禮制,有損於天子和諸侯之間的尊卑秩序。
對於天子“下堂而見諸侯”的做法,諸侯們是很樂見的,他們對夷王都報以讚譽。《帝王世紀》説:“諸侯德之”,諸侯都認為夷王是位有德的君主。
周夷王這種柔軟的做法,其實是在權力尚未鞏固之前的一種權宜之計,然而他卻為此付出了代價。君臣之禮因此受到了損害,天子權威遭到藐視,有些諸侯甚至不朝貢,還相互征伐,《史記。孔子世家》載,“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其中最大膽的,是楚國國君熊渠,他居然完全無視周禮,自稱為王,還把他三個兒子也封了王。他還囂張地叫囂,“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面對強大的楚國,周室雖然惱怒萬分,卻又不敢興兵伐楚,當年昭王南征的悲劇仍令如今的夷王心悸,何況周的國力已遠不如昭王之時。無可奈何之下只能默認。後世的史家對此如鯁在喉,千方百計找理由為周王挽回顏面。《晉書》中説:“……楚稱王,而諸侯不以為非者,蓋蠻夷畜之也。假令齊魯稱王,諸侯豈不伐之!”意思是説,楚國稱王,中原諸侯沒有為難它,是因為中原諸侯把楚國這種蠻夷當做畜牲,不值得與其計較,如果是齊國魯國稱王,怎麼能不去討伐他們!也算找了一個台階下。
可問題是齊魯這種正統諸侯也不安分,此時的齊國便十分桀驁。齊國的國君齊哀公多年不來朝不納貢,還四處征伐周邊小國,無視宗周權威。
周夷王雖然貌似弱勢,實際上卻很有心機權謀。他剛登基時,因為地位不穩,不得不示弱於諸侯。三年後,隨着王位日漸穩固,他便開始設法控制諸侯,重振宗周聲威。
由於齊國是東方大國,如能制住齊國,其他諸侯國也會畏服於周天子的權威。
齊國的首任國君就是姜尚,他幫助武王伐紂,滅了商朝,建立西周,“興周八百年”。姜尚不僅是周朝開國元勳,還是武王的岳父,成王的外公。因此,齊國是周王室的外戚,關係非常親密。
周夷王活煮了齊哀公,齊人歷經九世復仇成功,漢武帝為此動容
姜太公
西周建立後,在東方開拓了大片疆土,但那裏離周的統治中心較遠,周天子的勢力難以直接控制那裏。所以他要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去那裏,統治臣民拱衞周室,而姜尚就是最合適人選。
姜尚去了齊地,被封為侯爵,得到了周天子賦予的很大權限,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他被授予“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的征伐大權。
齊國最初方圓不過百里,是土地貧瘠,人口稀少的東夷之地,經過幾代齊侯的苦心經營,滅了許多周邊小國,疆域擴大了數倍;再加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逐漸擁有了鹽鐵之利,人口得到繁衍,國勢日漸強盛。到西周中期,齊國“兵甲數萬,富甲一方”,在諸侯國中實力最強,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大國和軍事經濟強國。
周夷王時,齊國國君是齊哀公,姜姓,原名呂不辰,又名呂不臣,是齊癸公之子。齊哀公是姜尚的五世孫,而夷王則是姜尚女婿武王的八世孫。齊哀公傲慢地對外宣稱,按輩份,自己是長輩,夷王是晚輩,長輩不用給晚輩行禮,所以他不去朝貢。而且,齊國遠居東方,周天子無法直接對那裏施加影響,因此對齊國的不臣之舉也無可奈何。
諸侯們見齊哀公不尊周天子並沒有受到懲罰,於是競相仿效,有的諸侯不僅不朝不貢,還像齊國那樣四處攻伐,開疆拓土。
為了拿下齊國,周夷王就設了一個局,聲稱自己病了,以此試探諸侯們對宗周的態度。《帝王世紀》載,“三年,王有惡疾,愆於厥身。”意思是,周夷王三年,天子得了重病。
諸侯聞訊後,“莫不併走羣望,以祈王身”。大家都前去探望天子,以示忠心。而齊哀公則顯得漠不關心,沒有依禮問候天子的病情。
歷史上對齊哀公的評價並不好,《史記索隱》説他“荒淫田遊”,《詩·齊風》中諷刺他“從獸無厭,昏利不行”。
諸侯們關心天子疾病的態度讓夷王很滿意,而齊哀公的冷漠與與無禮則令他心生憎恨。他心裏已經有了底,準備採取進一步行動。
這時,紀國國君來朝,周夷王的生母是紀國貴族之女,因此紀國也是周外戚,而且夷王與紀侯的關係非常親密,幾乎無話不談。
紀國與齊國相鄰,但國力弱小,無力對抗齊國。紀侯與強鄰為伴,一直深感憂慮,擔心被併吞。看到周天子對齊國不滿,便趁機進讒言,説齊哀公企圖謀反,想借周王室之力打擊和削弱齊國。聽了紀侯的話,周夷王更堅定了剷除齊哀公的決心。
周夷王三年,周天子發出天下諸侯會盟的號令。
西周時期的會盟是國家重大的政治和軍事行動。從政治上來説,天下諸侯響應周王室的號令,來到指定地點集合,對周天子行覲見之禮,體現了天子的權威和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之間的主從關係,是諸侯們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對周禮的踐行;從軍事上講,各諸侯率領本國軍隊來到會盟地點,接受周天子的檢閲,是一次調動全國武裝力量的大規模軍事演習。通過這種演習,周天子可以評估朝廷的組織指揮能力,觀察諸侯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和精神面貌。
周夷王活煮了齊哀公,齊人歷經九世復仇成功,漢武帝為此動容
諸侯會盟
當年武王伐紂前,通過“盟津觀兵”,不期而會“八百諸侯”,奠定了武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為周發動滅商的戰爭做好了準備。
收到周天子的會盟號令後,即使傲慢如齊哀公,也必須認真對待。於是他奉詔上路,率軍離開齊國都城營丘趕往周的京師鎬京,前去參加會盟。然而,從他出發的那一刻起,他的悲劇已經註定了。
齊哀公長途跋涉來到鎬京,即前往王宮覲見天子,可是當他剛剛踏入大殿,就被周夷王喝令左右拿下,不由分説地投入一口已經沸水滾滾的大鼎中。一代齊侯,姜子牙的五世孫齊哀公,就這樣被活活烹殺了。
周夷王活煮了齊哀公,齊人歷經九世復仇成功,漢武帝為此動容
中國古代史料記錄了這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史記·周本紀》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
周夷王殺齊哀公的目的是為了殺一儆百,震懾諸侯,讓他們臣服於宗周。他烹殺齊哀公的理由是齊侯不尊周禮,無視君臣秩序,齊哀公得名呂不臣,可能就是周夷王加給他的羞辱性名字。
齊哀公死後,周夷王另立他的一位異母弟為齊侯,是為胡公。《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司馬遷認為,是紀侯的讒言,導致齊哀公被烹殺。
齊哀公的慘死,被齊國視為奇恥大辱,從此齊國與紀國結下了深仇,後世的每一代齊侯都不忘報仇,對紀國展開了一次次的征伐。
公元前707年,齊僖公伐紀未果。
公元前695年,齊襄公伐紀國,在魯國斡旋下,紀國得以保全。
公元前693年,齊襄公以報世仇為名,再次興兵伐紀,攻下紀國三座城池。
公元前690年,齊襄終於攻破紀國都城,毀其宗廟,紀國滅亡。
從公元前868年齊哀公被周天子烹煮殺死到公元前690年齊襄公滅紀國,齊國曆經九世一百七十八年終於復仇成功。此後,齊國日益強大,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按春秋時期的習俗,家仇只能追溯五世。可是齊國人卻窮追猛打,孜孜以求,歷經九世,直到滅了仇人的國度才罷休。對此《公羊傳》感嘆道:“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國君一體也。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意思是,不要説九世,就是百世也要報仇。國家和君王是一體的,先王的恥辱就是現在的恥辱,現在的恥辱也是先王的恥辱。
齊國九世復仇的事對後來漢武帝下定討伐匈奴的決心,也有很大影響
漢朝建國後長期被匈奴壓制,連呂后都遭到匈奴單于的羞辱,卻因國力不濟,只能以和親換和平,通過恭送女子金帛求生存,恥辱不可謂不深,直到漢武帝時才決心反擊。漢武帝説:“昔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可見漢武帝非常推崇齊人的復仇行動,他以此為榜樣,堅決對匈奴展開了多輪北伐,終於打敗匈奴,使漢朝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周夷王烹殺齊哀公後,雖然一時間使諸侯們有所畏懼,但並沒有達到加強周天子權威,重振周朝的目的,西周的國勢仍然繼續下滑,他兒子周厲王繼位後,因為施行暴政,導致“國人暴動”,被迫倉皇出逃,最後死於逃亡中。
歷史上對周夷王烹殺齊哀公的評價也不高,《史記》、《竹書記年》等對周夷王因齊哀公不朝而殺他的理由隻字不提,只説是受了紀侯的讒言才這麼做的,也許在司馬遷他們看來,西周的衰微是由於周王室自己失德在先,然後才導致齊哀公等諸侯的不臣之舉,殺一個齊侯,並不能挽回周王朝的頹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47 字。

轉載請註明: 周夷王活煮了齊哀公,齊人歷經九世復仇成功,漢武帝為此動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