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語説
孩子只有在自己的節奏下,才能更好地發揮潛力;而無時無刻催促,只會讓他們亂了陣腳!
前幾天和閨蜜聊天,聊到閨女,她一下就開啓了瘋狂吐槽模式:
自九月份孩子開學以來,她每天必須“掐着點”地各種催孩子!
為了趕校車,早上必須6點就變身高音喇叭,催孩子起牀;好不容易磨蹭到7點起牀,又要開始催着孩子洗漱、穿衣、吃飯……
這邊媽媽火急火燎扯着嗓子生怕閨女錯過校車,那邊閨女卻像是個沒事人一樣,任憑你怎麼催,她就是不緊不慢。
閨蜜説:光是孩子每天出門磨蹭這一下,就常常搞得她一肚子火!
老實説,像閨蜜家這種“兵荒馬亂”的日常,在我們生活中也常常發生。
記得之前有一則新聞: 株洲一名30歲媽媽因嫌孩子寫作業慢,情急之下對孩子怒吼,最後竟然把肋骨吼骨折了。
同樣為人父母也深知,有時候孩子磨蹭起來,心裏一把火真的是想壓都壓不下去。
為什麼孩子怎麼催都聽不進?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這個話題。
總是磨蹭的孩子,
也許是心裏有壓力!
聊到“連珠炮”似的催促場景,我最先想到了我侄女。
侄女也是個典型的“慢性子”。有次去她家,就親眼目睹了一場“催促大戰”:
怎麼還在看電視?關了!
什麼作業要摸兩個小時!你在研究造飛機呢?
全家人就等着你寫完熄燈休息呢,還在那摸!
媽媽扯着嗓子死命催,侄女嘴上不情願地哼哼唧唧答應着,身體卻還是磨磨蹭蹭。
眼看着親子大戰一觸即發,我趕緊把侄女拉到一邊:“為什麼不趕緊把作業寫完,好去休息呢?”
沒想到,侄女卻紅了眼眶:“我最不喜歡數學了,每次做完作業媽媽還要佈置數學題,做不好怎麼辦?”
原來,孩子之所以磨蹭不寫作業,是因為很討厭數學。
一想到自己根本不會做,甚至做不好,就本能有了牴觸情緒。
這像不像當你拖着不去做一件事時,往往是因為這件事給自己造成心理壓力,覺得這件事情很難,所以才不想開始做?
對孩子來説同樣如此!
心理學教授Tim Pychyl提到:“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問題,而非時間管理問題。”
孩子拖延背後,往往是暗藏着不安、沮喪、自我懷疑的消極情緒,卻很少有家長能夠發現。
很多磨蹭的小孩,
是父母一手養出來的!
我們以前樓裏住了一户人家,孩子上小學四年級了。
每天到了晚上7點,媽媽怒吼聲和孩子的哭鬧聲就響徹整個走道。為這件事,我也曾聽他媽媽抱怨:
“都説我嗓門大,你是沒見過哪個孩子可以像她這麼拖泥帶水!我心裏都急死了,她還在那慢慢摸,特別讓人惱火!”
這讓我一度覺得是孩子沒自制力的問題,才導致要大人三催四促。
直到有天我讀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大多數情況下,當父母説‘趕快’時,孩子們反而故意拖拉,以此來反抗大人。
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
孩子之所以磨蹭拖拉,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不斷催促,讓他們心生厭煩。
在這種情緒下做事,很難體驗到快樂、積極的情緒,做事就會更磨蹭拖沓。
惡性循環也就此造成了。
記得我小時候,有次我爸讓我幫他幹農活。
第一次乾沒經驗,我爸撇了撇嘴角説:“像你這麼慢吞吞能幹成什麼事?”
聽到這話,我神經一緊,來不及喘氣,趕緊加快了動作。
被爸爸的語氣威脅着,儘管我心裏想着“快一點”,可實際上速度未見提升。
只要催促聲一響起,我就莫名地感到煩躁:怕被催,又怕做不好,內心充滿不安與惶恐……
導致孩子變得磨蹭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父母包辦太多,讓孩子產生惰性。
閨蜜的兒子7歲了,可一家人還是拿他當嬰兒一樣照顧。
每天幫他穿衣、刷牙、洗臉、收拾書包……本來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全家都替他做了。
閨蜜無奈説:沒辦法,時間太緊,孩子磨磨蹭蹭的來不及。
其實,小孩子很多時候愛磨蹭,是因為有一對愛包辦的父母。
父母為了省心省事包辦一切,殊不知,孩子慢慢養成依懶性:反正我也做不好,反正我有父母,那還不如讓父母做。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里斯丁也説過:
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長大後要麼成了“極度依賴型”,事事不主動,全憑家長安排;
要麼成了“極度反叛型”,專門和父母意見對着幹。
一語中的!
父母催促原本是為了糾正孩子,可結果往往相反。
你越催促,效果越往反向走!
這時候有些父母肯定會説:既然催促沒有作用,那是不是不催就行了呢?
但如果不催孩子,孩子會不會更加放飛自我,把該做的事情搞得一團糟?
其實不然!讓孩子做事主動不磨蹭,考究的是我們的引導方法。
1、放下執念,給孩子支配時間地掌控感
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
如果能在這個階段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孩子才能做事更有效率。
柯維先生在《快樂孩子的7個習慣》中説:做事要分主次,先工作,後娛樂。學會制定優先級,做日程表,並執行計劃;
對自己有紀律,做事井井有條……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列清單、畫時間餅、建立時間表的方式,提前一天記錄要做的事有哪些。
當孩子每完成一件事,就打一個小勾或貼一顆星星,讓他們體驗把控時間的成就感。
2、停止催促,給孩子兩種選擇
美國育兒專家曾提出解決方法:主動給孩子提供選擇!
當然並不是讓孩子隨便決定,而是父母提供的選擇是在可接受範圍內。比如:
你是想先去洗澡,還是想先寫作業?
洗澡。
好,那你先去洗澡,15分鐘後我們開始做作業。
就像孩子自己決定吃什麼零食,他們自己做選擇,通常也會更愉快地接受。
主動給孩子提供選擇,孩子意識到可以自己選擇時,通常也不會那麼固執了。
3、拒絕包辦,讓孩子自己體驗
在《孩子,你慢慢來》中,龍應台描寫過一個夢幻般的場景:一個大概只有5歲的小孩兒,用一根草繩綁花。
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繩又長,小小的人兒又偏偏想打個蝴蝶結,手指繞來繞去,這個結還是打不起來。
旁邊,男孩的祖母不停地罵他慢,龍應台卻説:“不要緊,讓她慢慢來。”
孩子雖是孩子,但孩子應該有自己獨立的能力,自己體驗世界的經歷。
當家長過度代勞催促,只會讓孩子本該自己做的也沒那麼積極,最後落下拖延症。
所以,我們為何不多給孩子點時間探索呢?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時間觀念與做事效率也不是一天養成的。
教育,有時就是慢藝術,做父母催不來,也趕不得。
給孩子時間去成長,去學習,孩子必定能從幼苗長大成參天大樹。
你們説,難道不是嗎?
小學語文 作業輔導/ 標籤▐
畫啦啦少兒美術/來源▐
小語/ 編輯▐
本文轉自畫啦啦少兒美術 (ID:hualala61):免費兒童繪畫課 實用幼兒園手工攻略 每天分享藝術啓蒙乾貨,寶媽的育兒神器。
--------------- 小學語文 ---------------
同步課程指導,經典內容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