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妙啓思呂惠:STEM教育更大的意義在於培養未來公民

GET|妙啓思呂惠:STEM教育更大的意義在於培養未來公民
23日,妙啓思亞洲副總裁呂惠在GET2020演講

芥末堆 阿宅 11月30日報道

STEM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僅僅是為了培養科學家和工程師嗎?

11月23日,在芥末堆主辦的以“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為主題的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上,妙啓思教育亞洲副總裁呂惠做了《重塑科學教育》的主題演講。

呂惠表示,STEM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更大的意義在於培養具備科學素養,有自信心和能力,而且能不斷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未來公民

以下為演講實錄:

STEM教育的意義在哪兒?STEM教育是要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嗎?其實科學教育更大的意義在於培養具備科學素養,有自信心,有能力的,而且能不斷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未來公民。

2019年底,我遇到了妙啓思(Twig)的創始人,她特別興奮,眼裏有光地跟我説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把無趣的科學課變得有趣,我們希望帶來新的教學方式。從成立到現在的11年,我們做了3件事:從建立教學同步資源庫,到提供教師輔助教學資源,再到推出自己的核心科學課程。

三維學習模式

2018年,我們推出了自己的核心科學課程妙科(Twig Science),妙科課程是在我們的合作智庫帝國理工大學和斯坦佛評價、學習與公平中心的指導下,完全對標下一代科學標準(NGSS)所開發的課程體系。

我們始終認為激發好奇心是最重要的,用真實的現象導入,讓孩子發掘背後的科學概念和知識。同時是情境化主題式教學,每個模塊都有一條故事線。妙科還採用探究式學習方式,以及獨特的課程設置,每個課程都會有導入、探究、連接、回顧等過程,能幫助老師和學生一起探究。

我們知道標準框架對於教學測三端的影響,妙科同樣採取了三維評估模式來對標NGSS的標準,以形成教學測的閉環。

GET|妙啓思呂惠:STEM教育更大的意義在於培養未來公民

下一代科學標準的3個核心是知(core ideas)、行(practices)、思(crosscutting)。這與中國的很多理念很像,“知”是學什麼?我們學習的科學知識和核心概念在中國叫做化學、物理、生物,他們將其叫做地球、物理科學、生命科學等。

第二部分是“行”,也就是如何做,涉及到學生會不會發問,會不會定義問題,怎麼解決問題,怎麼反覆論證解決方案。

第三部分是交叉概念,也就是如何想。交叉概念就是學科交叉概念,不管哪個學科,學生都應該掌握大的概念、大的規律,包括模式;學生會不會分析因果關係,等等。這些我們都叫做跨學科的融合式科學教育。我們希望科學教育是真正融合的教育。

少一些,多一些:重塑科學教育需要實現的教學轉變

為了更好落實NGSS理念並教好NGSS課程,2016年加州公立學校就NGSS框架列舉了科學教育中應該解決的16個教學轉變,並期待通過這些教學轉變以重塑科學教育。我們選取了其中的一些內容,以舉例的方式幫助大家瞭解,三維學習模式將帶來什麼樣的教學轉變。

首先他們認為要少一些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習科學概念,並死記硬背科學定義和內容。學生應該更多地通過實踐項目深刻理解現象,以及現象背後的科學和工程學概念,並設計解決方案。

第二個是少一些排排坐的課堂。大多數情況下,課堂裏還是一排一排的座位,我們希望看到多元的場景,更多的課堂討論,帶學生做田園調查,去水族館,去更多的地方瞭解。

接下來是少一些老師的演示,多一些基於現實世界的理解自主設計的實驗模型。老師把自己的角色往後退,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

還有關於工程學,要少一些孤立存在的工程學,要將工程學理念整合進所有的科學學科學習過程中,這涉及定義問題、解決方案、實施方案、優化方案、分析和改進。

還要再少一些單點、線性的學習,不把科學當成純粹的知識,而是採用動態、迭代的學習方式,通過互動的、充滿創意的以及富有協作性的過程找到答案。

科學知識和科學實踐分開教授也要少一些,兩者要緊密結合。此外,記筆記方面,學生記筆記只能反映出學生自己聽課、記筆記的能力,學生複製教師灌輸的知識和模型。我們要更多地發揮學生用書的作用。學生用書更像個人的科學和工程學小檔案,能體現學生的思維過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9 字。

轉載請註明: GET|妙啓思呂惠:STEM教育更大的意義在於培養未來公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