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無忌,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出身高貴,有錢有勢,卻為人謙遜下士,因之有門客三千,聚集了當時山東六國的大部分跨國精英,成為魏國內政外交的一支暗線力量。
公元前260年,秦國發起長平之戰,戰勝趙國,連殲滅帶坑殺,45萬趙卒殞命。
當時東方第一強國,趙國,也因此元氣大傷。趙國祖上法家的基本盤,晉陽及周邊被秦國奪走,從韓國手裏接過的上黨地區也吐了出來。至此,則滹沱河以南、太行山以西,基本上都不是趙國的了。
而秦國稍事喘息之後,在公元前258年,派大軍跨過太行山,圍定了邯鄲。
雖然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殺敵一千,自損五百,但秦國國土廣袤、動員能力強大,以當時的情勢,如果沒有外援,秦國勢必要攻拔邯鄲的。
於是,趙國用平原君為首席外交官,向東方其他五國發出求援總動員。
當然了,五國也分主次。韓國和趙國一樣有累卵之危,指望不上。齊國,自打復國之後,就徹底苟了。燕國,則因秦軍東出的戰火燒不到也樂得消停。
真正能指望上的,還是與秦有血海深仇的中原大國魏和南方大國楚。這兩國,面對秦國,尚有反抗的餘力,爭取到他們,當可解邯鄲之圍。
平原君出使楚國,表面得益於毛遂自薦,實際則是楚趙合縱之必然結果,總之,楚國答應救援,春申君黃歇親自帶隊。
同時,趙也派人前往魏國求救,魏王表面答應,實際上卻讓大將晉鄙帶領大軍進軍到鄴這個地方,逗留觀望。
看下地圖,鄴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的鄴鎮,據趙都邯鄲,今邯鄲市西南,不足80裏。非常曖昧的位置。
於是平原君趙勝親自給信陵君魏無忌寫了信,責以大義,動以親情(魏無忌的姐姐嫁給了平原君為夫人,説來魏無忌是平原君的小舅子),於是魏無忌竊符、暗殺晉鄙、奪軍、赴援,與楚,並齊、燕、韓共破王齕於邯鄲城下,存趙。
於是,邯鄲之圍,解於毛遂自薦與竊符救趙。
從表面看,信陵君的行為本質上是背叛祖國的行為。所以,信陵君説,我不走了,就留在了趙國。
在趙國期間,與平原君,兩大公子開始了魅力PK,最終,信陵君勝。結果,平原君門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
後10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不敵,魏王派人去趙國請魏無忌。魏無忌一開始不願意,後來被門客曉以利害——沒有魏國,何來魏公子;魏亡,祖宗沒人祭祀,則魏公子千秋罪過——魏公子於是勃然變色,立時帶領門客歸魏救援。
而一旦魏公子下場,是何等身份,一呼百應,遂合縱六國之兵,起而攻秦,大破秦軍,追之函谷關下。史載“秦兵不敢出”,秦崛起以來從未有過。
魏公子之威名,魏國之威風,可見一斑。
不過,此一戰後,在秦國反間計之下,魏王還是與魏無忌疏遠了,魏無忌呢,則因此縱情酒色,不久去世。
這大概是魏無忌的故事。
但我們跳出原始史料,用國際政治的邏輯想一想,會發現疑點很多。
比如,竊符救趙這事兒,怎麼看怎麼像是雙簧,當時,於魏於楚,救趙都是符合自身利益的事。但怎麼救就很講究,魏王出面,則代表國家,信陵君竊符則可以辯解為個人行為。
再比如,信陵君留趙十年,我又去翻了翻《趙世家》,這十年,很神奇的,趙、魏之間沒有任何爭端紀錄,魏國十年間亦然。信陵君留趙實際上鞏固了魏趙同盟。
至於反間計之後耽於酒色,則恐怕是內政外交形勢已發生變化,原先的魏國與魏公子一明一暗、八面玲瓏玩不下去了。
那麼,魏公子之罷黜,本質上更是東方六國在面對秦國統一逆行時,越來越力不從心的表現罷了。
李牧亦然。
戰國時期對匈奴的戰爭,秦國少有紀錄,燕趙則都有經典戰役。
燕國是秦開。秦開先是在東胡當間諜,習騎射戰陣,明胡貉地利,之後回到燕國,帶燕兵大敗東胡,闢地千里,將影響力投射到遼東郡,今遼陽市及周邊地區。
趙國則是李牧。
李牧跟匈奴作戰的方略,在漢初很為馮唐稱道。
李牧實際上,既管練兵,也管屯田,且税收自用,而部分邊民也像匈奴一樣大量的放牧,戰士則習騎射。
戰爭上,則遠斥候,匈奴來則歸城自守,堅壁清野。
實是把中原地區的戰法與匈奴的戰法結合,有以匈治匈的開創性經略方法。
一開始,趙國朝堂是不理解他這種玩法的,一度罷免他,但發現不用李牧這一套就不行,就又讓李牧回到北邊守邊,而李牧的方略因此得以更加堅決地貫徹。
而在養精蓄鋭之後,李牧也在尋求與匈奴的大決戰。李牧引誘匈奴決戰的方法,和後來漢武帝時期的馬邑之戰類似,以大量牛羊、牧民和小股部隊為誘餌,最後兩翼突擊合圍,打了一個大大的殲滅戰,“殺匈奴十餘萬騎”,從此十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邊。
不過,吐個槽,有李牧這個現成戰例在,漢武帝對匈奴大作戰的第一戰抄作業還是沒抄好。馬邑之戰的誘餌,只有大量牛羊和少數幾個牧民,匈奴單于一眼就看出不對來了……
順便,李牧實際上為後來兩千年的北部邊防打了個樣,總結起來就是“建設兵團”四字,可惜,後世很少抄對作業。
戰國末期,李牧被趙國從北方調回,用以抵抗秦國的滅國戰爭。
秦國的滅國戰爭中,幾乎一路平推,少有敗績。項燕舉國一戰敗李信、蒙恬是一次。另外兩次,都拜李牧所賜。
宜安之戰,李牧大破秦軍,秦主將桓齮狼狽逃竄。宜安之戰後三年,番吾之戰,李牧再度大破秦軍。
秦軍在兩度面對李牧吃癟之後,擺出了王翦這個沒有弱點的名將,但仍然進攻遇阻,因為李牧和司馬尚守禦有方。
但後來的結果,我們也知道了。秦國又使出反間計,趙國又臨陣換將,而且做得更過分,直接把李牧殺了。之後,王翦就攻下了邯鄲,基本滅了趙國。
後世知名的史評家們,少有不為李牧之死遺憾的,而“如果李牧一直得到支持”的假設也給人以無限遐想。
但現實很殘酷,《戰國策-秦五-文信侯出走》一章,司空馬離開趙國之後,對局勢的看法是“趙將武安君(李牧),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
李牧無疑是不世出之名將,但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此而已。
歡迎各位關注公眾號:籃球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