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看看唐朝有多少馬匹,就明白什麼叫“馬有多少,國有多大”!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經典

古代戰亂年間,譬如戰國七雄、五胡十六國等時期的戰爭中,所謂的百萬大軍多是吹噓而來,或是裹挾大量百姓湊數而來,實際作戰部隊可能還不足十分之一。如苻堅的七十萬大軍,估計還沒集結完畢呢,仗已經打輸了。所以,歷史上動輒幾十萬近百萬的兵力,多數都是唬人的。不過,在唐太宗、高宗、玄宗時期,幾十萬的兵力基本都是“實錘”。

初唐時,唐朝採取府兵制,全國分佈574-800個折衝府,有名可考的627個。這個數字是變化的,也就是説最少的記錄是574個,最多的記錄是800個。折衝府分三等,兵力各自為1200人、1000人、800人。所以説,初唐全國的府兵大約在80萬人左右,其中關內道大約26萬人,為府兵主力。


此外,唐朝不僅是兵多,馬也多。馬在古代不僅是非常重要的役畜,更是衡量一個國家武力強弱的重要指標。早在《周禮》中,馬政就已是“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古代整軍備戰不像現在,有飛機導彈,坦克大炮,當時備戰主要集中在能夠使部隊快進快退的軍馬上。騎兵是古代戰場所向披靡的堅鋭,而唐朝騎兵在當時就是最厲害的騎兵團。

唐朝最初也沒多少家底,李淵向突厥稱臣,得了2000匹戰馬,後來又得到了隋馬3000匹(“大唐接周隋亂離之後,承天下征戰之弊,括殘燼僅得牝牡三千”),這5000匹馬成了唐王朝的起家之本,數字不一定準確,但基本就是幾千匹馬這個量級。唐朝統一中原後,馬背上打天下的李世民深知戰馬的重要性,在隴右大力養馬。


在千里之地設置了“八坊四十八監”,“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至七十萬六千”,堪稱中國養馬事業的巔峯期!後來因為馬太多,馬場不夠養,又把其中八個監牧遷徙到了河曲地區。除了自己養馬,對外征戰也是唐朝軍馬的重要來源之一。貞觀十五年李績大勝薛延陀,獲戰馬一萬五千;玄宗開元二年,薛訥大破吐蕃,獲馬匹近八萬、牛羊四萬等等!

此外唐朝有無數藩屬國,唐朝也對他們表示:“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你馬匹”!因此,各方朝貢時,馬匹是一個很常見的貢品。除了官營馬場之外,唐代民間也大量養馬。甚至市場上馬的數量太多,造成了馬匹價格的下跌,甚至出現過一匹馬只能換一匹素絹的情況。


在唐代,不論是挑選良馬的“相馬術”、管理馬匹的法律《廄庫律》,還是國家設立的獸醫機構,都達到了空前的完備程度。根據《唐六典》記載,馬政機構太僕寺設有獸醫600人,獸醫博士1人。中央的獸醫人數之多,在唐代以前是罕見的。在這樣全面的呵護下,唐代馬匹的數量之大,達到秦漢以來的最高峯。

唐軍出戰前,馬場優先供應強壯的戰馬。等壯馬抽調完後,才供應次一等的馬匹。所以,唐軍騎兵在戰鬥中總是能表現出令人驚歎的衝擊力和機動力,其物質基礎比很多後來的朝代都不知道要好了多少。

開元初年,隨着官營馬場的積弊加深和對吐蕃戰爭持續,馬匹存欄數越來越少。為了應對戰爭需求,唐玄宗頒佈了鼓勵養馬的優惠政策。人民養馬十匹以上者,可免除一定賦役。於是王侯勳貴爭相養馬,“盤禾安氏有馬千駟,怙富不虔。”《太平廣記》於遠篇:“鄴中富人於遠者,性奢逸而復好良馬,居第華麗,服玩鮮潔,擬於公侯之家,常養良馬數十匹。”


各軍將領也都畜養私人馬匹,各軍中馬匹都動輒以萬匹計算。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唐軍騎兵也提升了自己的戰馬儲備,確保自己在開元和天寶年間的一系列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戰馬充足,只是唐代騎兵興盛的物質基礎。但是唐朝騎兵的主動攻擊精神,將領的指揮得當,也是唐代騎兵得以強大的原因。

所有唐軍統帥都深諳“無良馬即無勝利”的秘訣,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之所以有信心反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兼任了內外閒廄都使的職務,這個職務讓他得以控制玄宗時代後期最重要的養馬基地——樓煩馬場。“安祿山以內外閒廨都使監知樓煩監,陰選勝甲馬歸范陽,故其兵力傾天下而卒反。”


唐王朝直到滅亡也沒有人抱怨過缺馬,但是唐朝之後,中原王朝的馬匹數量鋭減,後來的宋太宗太平興國時期,才有20萬左右,後來則更少。宋朝的馬為何越養越少?或許有人要説,唐朝之所以有這麼多馬,因為唐朝有面積廣大的產馬地,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唐朝時期的主要產馬地隴西、金城、平涼、天水、綏州,在宋代時依然掌握在中原王朝手裏。

但是為何最後沒馬呢?也許只能用“體制”原因解釋了。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王安石發起轟動一時的變法,核心內容就是推行“保馬法”,把國營馬場的馬分給有條件的農民飼養,同時免除養馬户的賦税和勞役,政府還給予補貼。


“保馬法”本是謀國之舉,但不料百姓卻不堪其重。因為一旦馬匹病疫死亡,就要賠償上萬錢,一般小康之家會由此破產,故而“人人以有馬為禍”。引發民情洶洶,不出十年,國馬奇缺。北宋之所以最終滅亡,與之不無關係。

其實對比一下兩朝的疆域就明白,冷兵器時代,馬有多少,國有多大!

(參考資料:《唐代馬政》、《新唐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