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自有顏如玉,古詩詞裏“尋”美人

“詩”中自有顏如玉,古詩詞裏“尋”美人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西漢李延年一首《佳人歌》成就了漢武帝劉徹與李夫人的一段佳話。成語傾國傾城由此而來,用來形容女子容貌極美。


“詩”中自有顏如玉,來看看古人眼中傾城又傾國的美人標準吧!


天庭飽滿

古人認為,前額豐滿而寬闊、天庭飽滿的女人才算美,是氣運吉佳、旺夫旺家的表現。


《詩經》有云“螓首蛾眉”,就是描述先秦時期一位君王夫人莊姜的容貌。“螓”是指類似蟬的小蟲,它的前額飽滿、光潔,"螓首"用以形容當時女子的面容之美。


明眸善目

古人認為美女要有明潔靈動、富有神韻的眼睛。


美目顧盼生姿,更增美女韻味。白居易《長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寫出了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的美目之魅力。


朱唇皓齒

常言朱唇皓齒,朱唇即是紅唇,皓齒便是雪白的牙齒。紅唇彰顯牙齒的潔白,雪白的牙齒又襯托櫻口朱唇,兩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曹植在《洛神賦》中説“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朱唇輕啓,嫣然一笑,雪白整齊的牙齒更增美女的嫵媚。


柳眉星眼

古人認為眉毛要彎長有勢、昂揚有神、疏爽有氣、秀潤有光,尤其注重光彩,就是眉毛的靈光,讓人看起來神采飛揚。因為它表現出不同的情態,使臉更具立體感,而將其稱為“七情之虹”。


曹雪芹通過“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的描寫將林黛玉自尊自愛、多愁善感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膚如凝脂

古人對美人皮膚也具有嚴格的標準,要求光滑、細膩和潔白。


“膚如凝脂”出自《詩經·衞風·碩人》,形容春秋時衞莊公夫人莊姜的肌膚之美。自先秦以來,漢民族就以肌膚白為美。


作為白的極致的“雪”和剔透的“冰”,也常被用來修飾美女的肌膚。後蜀孟昶《避暑摩訶池上作》稱讚五代時的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無汗”,形容其肌膚晶瑩、透明,潔白如冰雪。


手如柔荑

古人常用柔荑比喻手之美,柔荑潔白、光滑、纖細,宛若無骨,並散發着淡淡的香氣。唐代張窈窕《纖指》“纖纖軟玉削春葱,長在香羅翠袖中”描寫出了纖纖玉手的形象。


青絲如瀑

要成為一位古代美女,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必不可少。


《太平御覽》記載言:“上(漢武帝)觀其(衞子夫)髮鬢,悦之。”衞子夫的一頭秀髮一打開,像黑色的瀑布一樣,一下子就抓住了少年天子漢武帝的眼。


對於愛美的女孩子來説,減肥是終身的事業。有一個熟悉的配方“我能回到唐朝就好了,聽説唐朝以肥為美”。唐朝真的是以肥為美嗎?讓我們跟隨古詩詞一起回到那些朝代“尋”美吧。


1

先秦時期·北方

女子以“碩”為美

“詩”中自有顏如玉,古詩詞裏“尋”美人

詩經·衞風·碩人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

齊侯之子,衞侯之妻。

東宮之妹,邢侯之姨,

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此詩描寫齊女莊姜出嫁衞莊公的盛況,着力刻劃了莊姜高貴、美麗的形象。全詩描寫細緻,比喻到位,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最早刻蘧女性容貌美、情態美的優美篇章,開啓了後世博喻寫美人的先河,備受後人的推崇和青睞。


從西周到春秋,《詩經》刻畫的是華夏民族從原始走向文明的重要階段。彼時生產力水平低下、死亡率極高,無論男女都要有足夠強壯健康的身體才能存活於猛獸之口、獲得更多的食物、繁衍子嗣。因此這一時期《詩經》中的女性之美,精髓在一“碩”字。


先秦時期·南方

以柔弱細膩為美

“詩”中自有顏如玉,古詩詞裏“尋”美人

詠苧蘿山/西施

唐 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勾踐徵絕豔,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沉魚之容”是謂西施也。碧水見手如柔荑浮,清波見眼如秋波橫,天生麗質、秀媚出眾的西施不僅美貌,而且情韻動人,得江南女兒之仙態。


夏商周直至戰國時代,出現了鐵力牛耕,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人們獲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由此帶來了社會分工、制度和審美等方面的巨大轉變。男人提倡“柔弱順從”的美女觀念佔了上風,士大夫盛行“精緻細膩”的審美意識,女性也開始踏上了成為男性附庸的漫漫長路。


2

漢代時期

女子講究纖弱、靈巧、細腰為美

“詩”中自有顏如玉,古詩詞裏“尋”美人

陽春歌

唐 李白


長安白日照春空,

綠楊結煙垂嫋風。

披香殿前花始紅,

流芳髮色繡户中。

繡户中,相經過。

飛燕皇后輕身舞,

紫宮夫人絕世歌。

聖君三萬六千日,

歲歲年年奈樂何。


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託的水晶盤中歌舞,身段“纖妙説應難,須從掌上看”,因其舞姿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如燕飛鳳舞,故人們稱其為“飛燕”。


漢代受道家思想影響,人們順應天時、天性,並沒有為了達到畸形審美而和身體對抗,人們崇尚的是自然美,不似唐人喜豐肥、宋人貴病弱、明人重愚貞,一切都還處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狀態,不過因為飲食清淡,又經常勞作,漢代女子偏向纖細,但卻也有勁。


3

魏晉時期

以飄逸風雅為美

“詩”中自有顏如玉,古詩詞裏“尋”美人

洛神賦(節選)

魏晉 曹植


體迅飛鳧,飄忽若神。

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動無常則,若危若安。

進止難期,若往若還。

轉眄流精,光潤玉顏。

含辭未吐,氣若幽蘭。

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透過詩句彷彿能親眼看見洛神垂肩束腰,麗質天生,不假粉飾;她雲髻修眉,唇齒鮮潤,明眸隱靨,容光煥發;加之羅衣燦爛,佩玉凝碧,明珠閃爍,輕裾拂動,更顯得“瓌姿豔逸,儀靜體閒”。


魏晉時期,伴隨玄學與佛教的流行,出現了多才善辨、飄逸風雅的女性之美,在“竹林七賢”的“林下風氣”影響下,飄逸風雅之美成為魏晉時期的主流審美情趣。魏文昭皇后甄氏,不僅姿貌絕倫、氣質非凡,而且才智過人,是魏晉時期女性飄逸風雅之美的典型代表。


4

喜雍容富態、健康自然

“詩”中自有顏如玉,古詩詞裏“尋”美人

清平調其一

唐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羣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穠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詩中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唐朝很多世人心中美女的描寫:豐肥濃麗、額寬、臉圓、體胖,卻最招人喜歡,象徵富貴。不過,唐朝也不是越胖越好的審美標準,而是體態豐盈,圓潤的美,且能歌善舞,一舞一姿都能展現曲線的美。


5

宋朝時期

喜文人氣質,嬌小嫵媚

“詩”中自有顏如玉,古詩詞裏“尋”美人

點絳唇·蹴罷鞦韆

宋 李清照


蹴罷鞦韆,

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

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

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

倚門回首,

卻把青梅嗅。


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塑造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宋朝時整個社會輿論主張服飾應當崇尚簡樸,不宜奢侈華麗。因此,宋代服裝上具有質樸、理性、高雅、清淡之美,審美上更注重文雅氣質,喜愛女子嬌俏。


6

明清時期

喜三寸金蓮,賢良淑德

“詩”中自有顏如玉,古詩詞裏“尋”美人

詠襪

唐 杜牧


鈿尺裁量減四分,

纖纖玉筍裹輕雲。

五陵年少欺他醉,

笑把花前出畫裙。


該詩以襪贊足,顯示中國古代自隋唐時起,便有對女性小足讚美迷戀的描寫。而明清時期社會轉變巨大,女性的審美觀念呈現出種種錯綜複雜的矛盾現象,讓以女子小腳為美的畸形女性美觀念逐漸瀰漫全社會。


在宋明理學的影響下,還要求女性必須賢良淑德,忠貞不渝,女性個性被嚴苛的要求所壓抑,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封建王朝瓦解才有所好轉。


自古至今,每個時期都有獨特的美女標準,要賢良淑德,要貌美如花,還要腹有詩書氣,但外貌只能是強有力的輔助,真正的美更要有內心的強大。以上的每一位女性也並非單靠外貌在歷史上留名,多讀詩詞,從閲讀中體悟美,提升自己的內涵,強大自己才是關鍵。他人的眼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文人墨客們將對美人的仰慕、思念、嚮往等感情傾注筆端,留下無數名句佳作千古傳頌。當然從古詩詞裏走出來的不僅有美人,還有大好河山、親情友情,更有家國天下等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32 字。

轉載請註明: “詩”中自有顏如玉,古詩詞裏“尋”美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