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雙非碩士”“小鎮做題家”“985相親羣”“海淀家長”成了網絡熱詞,分別反映當下的就業焦慮、婚戀焦慮、育兒焦慮,而其背後都被認為與學歷焦慮相關。今年高達377萬考研人數,更被輿論認為學歷焦慮正在演變成一種集體困擾。 學歷為何成為一種焦慮?在很多人看來,有了高學歷,就能獲得更好的工作、與更高階層的人士聯姻、進入具有社會經濟優勢圈子的機會。原本只表明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的學歷,正在承載過多、過泛的寄託與期許。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仍然是人才考核機制的單一,“唯學歷”論在一定程度上仍大行其道。對此,既不應該盲目放大學歷焦慮,要看到學歷與學問、能力並不完全等同,又要改革人才考核辦法,樹立多元化的選人、用人機制,給各種人才以廣闊的舞台。 孟亞生/文 曹一/圖
別盲目放大“學歷焦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3 字。
轉載請註明: 別盲目放大“學歷焦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