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璋
“現在孩子每天回家沒事幹啊!一點作業都沒有嗎?”“培訓機構關了門,我們怎麼輔導孩子?”……新學期開學以來,筆者在一些微信羣裏,時常看到家長們提出這樣的困惑。
為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今年各地開始在義務教育階段推行“雙減”政策。然而,本是減輕焦慮的好做法,但在一些習慣了給孩子進行各種填鴨式輔導的家長眼裏,大把的“空閒”時間沒有利用,反倒產生了新的焦慮。
這種心理狀態的出現,一方面主觀上與多年來家長的習慣性認知有關,面對孩子升學考試的壓力,突如其來的“放鬆”一下難以適應。另一方面,由於缺乏相應的家庭綜合教育能力,客觀上也讓一些家長力不從心。
那麼,面對“雙減”政策,當下家長們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
調整心態是首要任務。一種習慣的養成肯定需要日積月累,不僅是孩子的課後學習方式,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經歷從被動到主動,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大可不必憂心忡忡。
然後,家長們可以根據學校的要求,分析自己孩子的特點,不斷嘗試和鼓勵,重點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習熱情。天賦固然重要,但後天的勤奮努力才是讓孩子保持熱愛的關鍵。在此過程中,家長們可以不斷與孩子進行溝通,甚至變換角色向孩子“請教”,一起分析問題,多傾聽、多討論,營造濃厚的家庭教育和學習氛圍。
除了幫助孩子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家長們還可以進一步放下手機,主動承擔起孩子“生活老師”的責任,試着讓孩子參與家裏的勞動和其他大事小情的判斷,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儘可能抽出時間與孩子一起運動,並培養一些興趣愛好,讓孩子身體更加健康,人格更加健全。
沒有哪個孩子是超人,減負正是為了讓孩子回到健康理性的教育環境。成長的道路上,家長們,請將眼光放長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