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秦帝國通過強硬的手段完成了大一統,可這大一統僅僅是開始,沒有統一的東東很多。
比如每個國家都有自成體系的度量衡系統還有特殊的貨幣系統,甚至文字也不同。
以上種種,都是很難處理的問題,但是秦始皇根本不管這麼多,而是選擇了強制推行一統。
原本七國各自的貨幣,如秦錢、楚貝幣、齊刀幣統一跟秦錢接軌,成了統一貨幣。
(統一貨幣)
戰國時期,經濟和營商環境最好的無疑是天下之中的趙國還有濱海的齊國。
齊國曾經在春秋時代,用經濟實力和魯國弄了一出經濟戰,將魯國弄的奄奄一息幾乎要亡。同樣,我們可以用商業邏輯,演繹一個商業場景。
戰國時,趙國商貿發達,皮具出口業非常紅火,優質出口品充斥秦楚市場,貿易順差之下,秦楚貨幣紛紛流向趙國,趙國成了財富聚集地不説,楚秦的相關產業也百業凋敝,失業增加。
長此以往,隨着貨幣的外流,國家財富的損失必然會造成國力的下降。
(貿易關係)
秦國決定人為貶值貨幣價值,將原本含銅量充足的秦錢貶值,同樣的貨幣兑換規律下,秦幣對外購買力提升了,有效抵禦了外部進口增加,也保護了秦國產業競爭力,財富外流趨勢減緩,還吸引了趙國投資。
一舉三得後,秦國人開心了,趙國人鬱悶了。
他們發現自己的出口拳頭產品不暢銷不説,連不少趙國人都去秦國僱人生產以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最後自己的財富外流趨勢明顯。趙國一看,這趨勢不對,也有樣學樣,弄貨幣貶值以保護本國工業,最後大家互相貶值來貶值去,貨幣越發的不值錢, 反而弄的民間怨聲載道。
無數人拿着不值錢的貨幣哭爹喊娘,經濟環境也進一步惡化。
(貨幣貶值)
按經濟學規律而言,不過是貿易順差和貿易逆差而已,順和逆意味着進入和流出!
秦國貨幣堅挺時,趙國因為經濟發達優勢,生產工藝優勢無疑佔據了競爭制高點,可是秦國貨幣的貶值,卻讓這一切發生改變,秦國人雖然因貨幣貶值,成了趙國僱工,可產業流動產生的利潤大部分卻被留在了秦國,反而促進了秦國產業甚至國力的發展。
而趙國的跟進貨幣貶值,卻成了治標不治本的辦法,最後弄的百業凋敝。
原因也很簡單,一個發達經濟體,對發展中經濟體的貶值打擊,本身就是個相對偽命題,除非如今日美國一樣,佔據了結算貨幣主流地位,要不這行為等同於七傷拳。
(七傷拳)
戰國時代按照經濟而論,發展等級當如下。
首先:是發達區域,地處中部和濱海區域的魏韓齊三國最富裕!
魏韓地處中原,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區域,生產力當然最高,除三晉外,齊國也因濱海的優勢還有鹽鐵專營的優勢,和致力於商業發展的國策,成戰國首富。
其次:則是經濟次發達的趙國。
趙國是一個經濟還有政治板塊分化明顯的國度,中西部區域因為靠近中原生產力發達,而北部還有稍許邊緣的地區,則因為靠近胡人,還有太行山的阻隔,造成了經濟欠發達。
(每個國家經濟發展各不相同)
最後:經濟相對落後國度,燕、楚、秦就屬欠發達區域。
楚國:地域雖廣大卻開發度底下,到處都是待開發土地,地廣人稀不説,政治上也呈現四分五裂的舊貴族弊端,改革不深入成了楚國後期萎靡不振的關鍵。
燕國:地處偏遠人煙稀少,氣候寒冷人口不足,要不是燕昭王時開拓東胡,燕國實力將更不堪。
秦國:老秦人以勇力聞名,一般以勇氣聞名,都可以用另一個話形容“窮山惡水出刁民”換個思路叫“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正因窮,才有搏命勇氣,才有秦人崛起。也因為窮,才有徹底的變法改革,進而在窮的刺激下,圖強求富,吞併巴蜀,成就經濟第二中心,最後統一六國。
楚國,經濟上地廣人稀生產力底下,政治上,舊貴族充斥全國,利益關係錯綜複雜,最後也因為這經濟還有政治環境問題,完全無法發揮全部實力。
燕國,則是生就了的弱國命,就算開拓了遼東也無濟於事。
秦國,則是因為徹底的改革,在經濟環境變化之後,成了最強國。
秦始皇統一天後,為天下穩固,彰顯權威收繳天下兵器,再咸陽熔鑄十二銅人,除了供自己觀賞外,估計也有獲得貨幣儲備金意味在內。銅礦意味着貨幣,充足的銅意味着貨幣儲備金充足,有利於剛剛統一的秦國貨幣穩定,順帶這錢也是無數工程也好,征戰也好的必要經濟基礎。
可秦始皇卻在強制統一貨幣,甚至加強中央財政儲備後,犯下一個致命錯誤。
(操之過急秦始皇)
原因很簡單,戰爭確實是消滅敵手的最佳最直接手段,可經濟卻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手段,用好了不戰而勝,用的不好,則不敗自敗。
冷戰時美蘇爭霸,蘇聯為何解體,原因就在於經濟戰打到最後,蘇聯人困馬乏國窮民弱。
當美國揮舞着石油美元,控制全世界經濟體系後,失去經濟主動權的蘇聯只能跟隨美國步伐,在經濟戰爭中,處處受制於人。
前三次中東戰爭,蘇聯還可以通過扶持阿拉伯國家,掌控部分石油生產國話語權。進而發動經濟戰爭,伊朗巴列維王朝的倒台背後就有蘇聯的身影。
可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因為伊朗原政權瓦解,美國開始扶持沙特,進而通過沙特扶持伊拉克,表明上看僅僅是為了制衡伊朗新政權,其實質卻是加強對於世界經濟的控制權。
在沙特投誠伊拉克投懷後,美國在中東構築了足夠強的貿易和金權壁壘,進而控制世界經濟血脈,石油資源。蘇聯經濟就此受制於美國,漸漸一蹶不振,配合內部腐朽,轟然倒塌。
(冷戰最後打的就是經濟戰)
政治上的強悍,讓秦帝國開足政治資源,去進行不斷的大一統嘗試,通過行政命令,在哪個信息閉塞,通訊落後的時代,完成了統一貨幣的進程。可這統一貨幣進程,伴隨着的還有無數事情。
修長城、北擊匈奴、南征廣越、修築秦皇陵和阿房宮!
所有大事,全部集中在短短20年不到的時間去進行,財政壓力可想而知。
答案就是貨幣統一之後的大規模洗劫。
任何一場大規模經濟改革運動,如果非常激進,隨之而來的必然都是大規模的洗劫。
洗劫的過程就是貨幣統一的過程。
(十二銅人就是貨幣儲備)
因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讓經濟發達區域,和經濟欠發達區域,對於統一貨幣的認可度還有價值也是不相同的。
對於經濟發達區域而言,新貨幣體系,在一刀切推廣的過程中,原本價值更高的貨幣,被價值更低的貨幣替換,即便貨幣總值沒變,可購買力卻降低,無形中經濟發達的三晉還有齊國無數有產階級成了受害者。
對於經濟欠發達區域而言,則會形成財富在分配的不均勻狀況出現,原本的有產階級,因為佔據大量的貨幣財富,換幣後,財富縮水問題相對更嚴重,而原本的無產階級,則更難堪,錢原本就少,現在更不值錢,日子更不好過。
(經濟危機任何時代都有)
首先:搜刮者秦帝國,通過換幣和搜刮兵器,在咸陽堆積了無數財富,這財富最後也被秦帝國用了,不過沒有用到國計民生,而是四處征戰修長城修宮殿,沒有用於新增貨幣的供給,造成了全國貨幣短缺,進而成經濟危機爆發關鍵。
其次:被搜刮的富裕國家,齊國和三晉則因為換幣之後的貨幣貶值,不僅貨幣供給量不足,貨幣購買力也在下降,經濟活動從繁榮變的蕭條,民間百業凋敝,所有產業發展近乎停滯。
最後:被搜刮的欠發達國家,如楚國和燕國,則在換幣過程中,受傷最重!
大貴族因換幣還有被迫遷徒,經濟受損嚴重,還受到政策懲罰,他們不滿最大危害也最大,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則更慘,有產階級財富縮水,無產階級工作機會也沒了,經濟陷入惡性循環圈。
(貨幣供應短缺最容易出問題)
搜刮財富的秦帝國,因為一刀切的搜刮政策,確實累積了巨量的財富和貨幣儲備,卻沒有用在國計民生,而是在財富充盈後,用在了無數征戰和修築上。留下了橫徵暴斂和濫用民力的刻板印象給後世無數人。
被搜刮的富裕地區,原本良好的經濟環境,因為貨幣供應量不足,貨幣貶值,生產環境惡化,失去了財富再生產能力,最後陷入經濟危機,被搜刮的欠發達地區則更慘,原本就生產力不足,還陷入了貨幣短缺購買力下降的循環圈,必然結果就是越發的不發達。
在蔓延全國的經濟危機之下,貨幣不足讓人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時代,商品經濟活動也同步退化,誰都不是受益者。這貨幣改革的失敗可謂顯而易見。
秦始皇用一刀切主導了經濟改革,也用一刀切獲得的財富成就了無數豐功偉績,卻留給了世間一片蕭條的土地。得不償失啊!
得不償失之後,無數利益受損者最後結成同盟,開始了一輪糾錯之舉,而同盟的領頭者就是在搜刮中被壓榨最深的楚國人。
(亡秦必楚的必然性)
政治上:楚國一直是春秋戰國的強國大國,對於秦的統一深感不服氣。
文化上:楚國和戰國其他諸國,一直有文化隔閡,雖然交流頻繁可楚國的自傲一點都不少。
地理上:楚國地廣人稀,本就是東方六國最難管理國度,人口分佈廣泛,造成有效控制力缺失。
經濟上:楚國在貨幣統一過程中,受傷最深,一個個土皇帝一樣的舊貴族從利益集團成被搜刮者,甚至囚徒,他們的影響力貫穿楚國,貧民百姓也因搜刮行動,成了受害者,民心可用。
如此四層效應,層層遞進之後,活不下去的楚國人,開始了抗爭之舉!
貧民吶喊,我的命運不該如此,舊貴族高呼你憑什麼頤指氣使,流氓則對於秦皇充滿了羨慕。
然後就是無數階級在這口號下的撒氣之舉,這無疑是一場另類的打土豪運動!
運動過後,秦帝國二世落幕。
漢朝開國之初施行的分封郡縣制結合制度,表面上看是政治格局考量,其實也有經濟因素考量!
將關中,還有三晉大部分地區作為郡縣制核心區的根源就是這一塊原本就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便於統一貨幣,統一經濟活動。
(郡縣和封國,經濟水平截然不同)
而將其他待開發,甚至欠發達地區分封成諸侯國。
除了經濟區域差距會引發經濟危機之外,也是給予經濟欠發達地區以經濟特權,讓他們在後續獲得的特權上,趕上全國平均水準。
後續七國之亂時候的吳國不就是如此嗎?單獨的貨幣鑄造權,還有銅礦的開發,讓吳王劉鼻富甲天下,最後,附帶着吳越地區經濟終於趕上全國水準,最後統一貨幣也就順理成章了!
《史記》
《中國曆代經濟政策得失》
《漢書-食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