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有沒有贏的可能性?6個角度告訴你: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文/尖刀客

初步瞭解過甲午戰爭的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清朝政府慘敗,北洋艦隊覆滅,因此舊中國在遠東的地位也遭遇了毀滅性打擊。之後,日本侵佔我國寶島台灣,還製造了旅順大屠殺,更為後面全面侵華埋下了伏筆,自甲午戰爭以來日軍對華夏種種惡行罄竹難書。

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開始,日本突襲清朝運兵船,從而拉起了甲午戰爭的序幕,同年,8月1日,中日同時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

甲午戰爭有沒有贏的可能性?6個角度告訴你: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從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的簽訂,這場戰爭雖然持續了長達九個月時間,但實際上,最為關鍵的黃海海戰,從開始到結束僅僅是五個小時,此戰戰敗後,也標緻着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洋務運動破產,清朝戰敗已成定局。

那麼,一場僅僅是持續五個小時,為何便定了兩國戰局的結局?難道,兩國的水師艦隊真的就實力懸殊,清軍猶如螳臂擋車,毫無勝利的可能?

一、態度決定差距

其實,北洋艦隊的實力本應不可小覷。洋務運動後期,清朝極為重視水師建設,前後動用數百萬兩白銀,先後從外國訂造當時在世界前列的軍艦,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即使以美國當時對世界海軍的排名,中國海軍也能排在第九,領先於日本。

然而,對比日本,我們會發現紙面上的排名並不能完全展現兩個國家的實力差距。

甲午戰爭有沒有贏的可能性?6個角度告訴你: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首先,是兩國在近代海軍的籌備上體現出了差別。清朝從1875年籌備建設北洋水師,這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也是清朝第一次重視起了海防。不過,北洋水師的籌備時間較長,直到1888年才正式成軍,期間主要是購買新船和以西洋人的方式訓練新軍。

而日軍要比舊中國要早一些,並很早就定下了征服朝鮮半島、台灣島、遼東半島,最後攻佔中國、稱霸亞洲的戰略方針。再從歷史上追根溯源,日本因為是一個島國,一直重視海軍的建設,在明朝時,當時稱為倭寇的日本人便屢次憑藉自己優勢的海軍重侵犯中國,只是最後失敗了。清朝閉關鎖國政策,讓海軍不斷落後於世界,不僅是裝備上,還有兵員等等。

甲午戰爭有沒有贏的可能性?6個角度告訴你: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但真正拉開晚清和日本差距的,是兩國在海軍建設上的態度,導致了北洋軍艦的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總噸位都要落後於日本聯合艦隊,總噸位幾乎只有日軍的二分之一。

在眾多的工程量中,僅僅是兵員佔據優勢,這主要是日軍不斷更新裝備,艱苦備戰。據歷史記載,清朝官員在1893年還專門乘坐了從洋人手中購入的軍艦,到日本"耀武揚威",但僅僅一年後,北洋軍艦便全軍覆滅,坐實諷刺。

當時的清朝雖然被西方列強打壓,但是依然沒有將日本放在眼裏,沉寂在東方巨人的理想之中,對日本缺乏警惕,對軍備建設鬆懈。在初步建設完成後,北洋艦隊少有擴充軍備,而日本幾乎是舉全國之力,整軍備戰,目的明確,幾乎也可以説是窮兵黷武。

二、不思進取,自毀長城

北洋軍艦在主力上,其實並沒有輸日本太多,並且有兩艘排水量接近8000噸的鐵甲艦,當時是處在世界先進水平的,主炮口徑也具有極強的威力,日軍並沒有這樣先進的軍艦。

甲午戰爭有沒有贏的可能性?6個角度告訴你: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但是,北洋艦隊的炮彈射速是每分鐘1發,而日本則是每分鐘8~10發。兩者的區別明顯,北洋艦隊的武器整整落後日本數年之久。我們可以很明顯得看出,北洋軍艦的主炮數遠遠比不上日軍艦隊的水平。這主要也是北洋艦隊不夠重視軍艦的實戰能力,導致火力配備明顯不足,在戰爭十分吃虧,而日本則充分利用這一點,他們沒有錢配備很好的軍艦,但在火炮上下足了功夫。

在黃海海戰中,火炮量不足還不足以致命,可是據史料記載,當時還嚴重缺乏彈藥,有八艘軍艦僅僅只有三枚炮彈,可以説基本上是毫無反抗之力,而且北洋艦隊用的炮彈還有很多是落後的鐵甲彈,僅僅只有物理的破壞作用,而沒有那現代燃燒彈的化學爆炸的威力。

當時的軍艦具備較高的航速,但是在黃海海戰中卻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航速由原來的平均航速15.5節下降到10.2節,主要是軍艦得不到較好的維護,港口工人缺乏,並用到了劣質煤,導致戰時速度嚴重下降。

槍炮的差距還是一碼事,武器再爛,靠勇氣和戰術或許還能反戈一擊。但令人失望的是,北洋艦隊不但不重視彈藥的儲備和更新,在士氣和戰術上遠遠不能和日本海軍相比。

甲午戰爭有沒有贏的可能性?6個角度告訴你: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清朝建立北洋艦隊初衷只是在近海遊戈,做猛虎在山的守勢,基本上就在渤海一代行走,無心遠洋作戰,甚至即使有南海戰事,能不能發揮相當的作用,也有待考究。就是這樣一個無心爭鬥的戰略思想,加上對鄰國日本沒有足夠的重視與警惕,最後才招致慘敗。

而日軍一開始,就準備"拓波濤於萬里之外,布國威於四方",積極備戰,不惜舉國之力,窮兵黷武,建造水師,並日夜操練,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有充分的戰略準備,伺機而動。

到了戰場上,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採取雁陣橫列,利於近身作戰,其策略也是無奈為之,畢竟火炮和彈藥嚴重不足,只能用步槍近戰。只是在這種策略指揮下,面對敵方猛烈的炮火,幾乎只能算是胡亂作戰,無法對對方造成多少傷害。

日軍艦隊在黃海海戰中則採取單縱對作戰,便於充分發揮側艦的火炮作用,火力全開,幾乎是360度打擊,且正面目標少,令清軍炮彈難以命中,步槍也更難發揮作用。

甲午戰爭有沒有贏的可能性?6個角度告訴你: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三、上層迂腐,勝算幾無

看完了五味雜陳的數據和戰術對比,我們再來看看北洋水師的“上層建築”對戰局的影響有多大。

首先,北洋水師的兵力是有較大優勢的,雖然艦隊上兵力優勢不明顯,但靠近我國領海作戰,兵力可以得到補充,後勤也可以提供便利,可是這些優勢並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這是落後的軍事指導和政治體系等所決定的。

甲午戰爭有沒有贏的可能性?6個角度告訴你: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甲午戰爭清軍陸軍影視形象

在兵員素質上,當時北洋艦隊有前任英國總教習指導,總體平均服役也在五年以上,技術較為熟練,但是硬件設備跟不上,這些人也無用武之地。相比較來説,日軍水師訓練水平較為低下,主要是他們瘋狂擴軍,招募新兵,並且他們面臨着很大的壓力,甚至是一種恐懼。這是因為,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對清朝俯首稱臣,雖然不是藩屬國,但尊崇清朝這種觀念在甲午戰爭前並沒有根本改變。

在將領上,北洋水師有劉步蟾,鄧世昌等沉着冷靜的愛國將領,他們冷靜沉着指揮反擊,令日軍忌憚,但遺憾的是也有很多將領選擇了臨陣脱逃,如方伯謙、林敬榮等人,他們的退縮,讓北洋軍閥的防守出現了漏洞,並因此葬送了一部分主力,日軍將領則一直是狂熱好戰的心理,他們求戰心切,自始至終想找北洋軍閥進行決戰,在當時的主要代表有坪井航三,上村彥之丞等.

甲午戰爭有沒有贏的可能性?6個角度告訴你: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鄧世昌影視形象

所以綜合來看,清朝在黃海戰役中能夠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北洋艦隊的當時顯現出來的戰鬥力是實實在在地要比日本艦隊落後的,不管是在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處於被動狀態。

可是北洋艦隊的輸,不是全輸在當時清朝國力不足,而是政治和思想文化以及最直觀的清朝領導者等等的落後,使得戰爭勝利的天平逐漸向日本傾斜,當時的慈禧太后,還挪用幾千萬兩北洋艦隊的軍費用以自身60歲大壽的慶祝,以至於甲午海戰,黃海之戰,偌大的北洋艦隊無彈藥可用,任人宰割,這場戰爭輸得着實遺憾。

落後要捱打,清朝的自大輕視日本對自己的威脅,也是甲午戰爭慘敗的重要原因,歷史教育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之心,我們不欺負別人,不代表別人不會打你。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華夏民族是擊敗不了的,即使是甲午戰爭後的八國聯軍侵華,也被義和團的反抗打得他們心驚肉跳,自覺永遠無法征服這個民族。華夏民族永遠不會缺乏愛國仁人志士,惟願華夏永遠安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94 字。

轉載請註明: 甲午戰爭有沒有贏的可能性?6個角度告訴你: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