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日軍是出了名的喜歡白刃戰和格鬥戰的軍隊,雖然個頭矮小,但日軍士兵的拼刺技巧還是在水準線之上,而且從明治開始量身定製的拼刺技巧,也讓他們在白刃戰中往往能佔據很大的優勢。在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日軍即使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仍然會退出子彈和我軍進行近白刃戰,以詮釋自己所謂的“武士道”精神。
日軍喜歡白刃戰的傳統由來已久,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正是依靠着這種衝鋒,讓他們戰勝了強大的大清和沙俄。因而在勝利的經驗的指導下,日軍對於士兵們的訓練更加偏重於拼刺領域,甚至還將這項技能普及到學校裏,讓這些士兵從小就接受拼刺訓練。
和國軍拼刺刀
日軍從九一八佔領東北之後,其主要作戰對手就是國軍,而面對武器裝備和單兵素質都不如自己的國軍,日軍在白刃戰中對國軍的戰績應該説還是佔據很大優勢的。特別是在戰爭初期,兩個背靠背拿着刺刀的日軍,就敢和國軍一個班叫板。
在台兒莊戰役後面的總結會上,李宗仁將軍還特地對日軍的拼刺水平進行評判:
實際上李宗仁將軍説的也僅僅是開戰初期日軍白刃戰強悍的冰山一角,在同年發生的平型關戰役上,我軍伏擊日軍的輜重兵部隊,這些二線日軍所展現出來的戰鬥力,甚至要略微高於紅軍老兵組成的我軍。
到了後期即使是兵員素質下降,但日軍的單兵拼刺水平還是比國軍要高得多,甚至於在戰場上,齜牙咧嘴嗷嗷往前衝的日軍形象,還是很多老兵們的噩夢。
和蘇軍拼刺刀
很多人的印象流,經常會刻畫矮個的日軍形象在拼刺中不可能戰勝北方的俄國大漢,但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日軍的拼刺戰術往往能壓制俄國。
在日俄戰爭中,就拼刺水平而言,沙俄軍隊在肉搏中並非打了雞血的日軍對手(實際上對日軍造成大量傷亡的是沙俄的機槍和火炮),正是沙俄作為手下敗將,才讓日軍正式將拼刺的訓練重視化,在日軍看來刺刀的拼殺可以扭轉東西人種在體格上的先天差距。
就算在蘇聯和日軍大搞摩擦的30年代,日軍的拼刺戰術也讓蘇軍苦不堪言,在1938年的張鼓峯對峙中,日軍關東軍的一箇中隊和蘇蒙軍隊展開的拼刺作戰,並在戰鬥中以4人傷亡的代價,刺傷亡蘇蒙聯軍110人,這種交換比雖然多半是蒙軍貢獻,但不可否認,日軍在拼刺中還是技高一籌。
不過過於依賴拼刺戰術也讓日軍後期在蘇軍手下吃虧不少,在1939年的諾門罕作戰中,面對着機械化作戰的蘇軍,日軍的步兵並沒有多少白刃戰的機會,在優勢的蘇軍裝甲部隊和炮兵壓制下,普通的日軍步兵們徹底從成為了戰場的炮灰。
就是僥倖逃過的前面的攻勢,面對着衝鋒槍裝備密集,以及在戰壕裏的蘇軍機槍陣地,衝鋒的日軍根本都摸不到蘇軍的前沿都被打成了篩子,到了1945年蘇軍在東北的反攻就更摻了,在作戰經驗豐富的蘇軍和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之下,日軍實際上根本就毫無還手之力,就被坦克沖垮防線,又談何與蘇軍拼刺刀呢?
和盟軍拼刺刀
這裏的盟軍很大程度是美軍,其實在一開始,日軍在東南亞的進攻,確實讓美軍大吃一驚,在菲律賓和馬來半島的短兵相接戰鬥中,毫無鬥志的英美盟軍,有很多成為了日軍的刀下亡魂。在新加坡的作戰中,日軍王牌十八師團一箇中隊,直接衝進新加坡外圍英軍的中心陣地,靠着刺刀挑落一個營的英軍。讓他們在很長時間內都成了盟軍眼中的“魔鬼”……
不過隨着太平洋戰爭的深入,美軍也和日軍在太平洋各島展開了攻守,在人均自動武器的美軍面前,日軍的“萬歲”衝鋒更像是一種自S式的攻擊,在瓜島5000日軍對美軍發起白刃戰,卻被美軍的機槍火力網打成篩子,一晚上就留下2000具屍體。
這種近距離作戰武器讓日軍的吃盡了苦頭。但即使沒有這種,單單是刺刀拼刺,美軍也並不落下風,一方面是人體體質原因,人高馬大的美國人比起矮小和缺少補給的日軍更有體格和體力優勢,另一方面,美軍的訓練不同於蘇德,他們在作戰中也是強調步槍的作用(半自動),和日軍一樣,也是強調遠距離殺傷,對於拼刺訓練同樣很看中,因此,專業對專業,再加上火力和體力的優勢,美軍在拼刺中往往也是能處於上風……
雨田君説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我軍或者國軍的大刀隊,經常能在白刃戰中戰勝裝備刺刀的日軍,但實際上這是誤區,正常國軍的大刀隊,都會裝備手槍,因此他們在拼刺中往往能靠手槍殺傷日軍,但這樣的精鋭部隊真的太少,更多的時候是很多國軍官兵手足無措,毫無配合的和日軍拼刺,從而大敗……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