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基礎教育一線從教30多年的教師、校長,感到此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家精神,為高中學校培養國家棟梁之才提供了清晰指引。
拔尖創新人才是新知識的創造者、新領域的開拓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是引領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方向的關鍵力量,是最珍貴、稀缺的人才資源,對於提升全球競爭力、把握未來發展機遇以及增強國家發展安全性等方面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高中學校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育的重要場域,教師應通過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培育學生拔尖創新潛能,把創新的基因根植於學生心間。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第一職責,“啓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對教師的從教能力提出具體要求,既要善於把握不同教育階段的特徵與規律,也要把握時代、社會、家庭因素在學生身上的影響與反映,更要把握不同發展潛質學生的發展特點與追求。
就高中而言,面對高中階段不同發展潛質學生羣體,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主體地位,理解學生的觀點與情感,也要包容學生的缺點與不足。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前提,也是“因材施教”的情感體現。
從教學實踐來看,因材施教則是通過搭建多樣的課程和探究平台,為學生營造尋找個人志趣和擅長領域的可能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高中階段,學生正處於知識結構不斷完善,心智更趨成熟的年齡段,高中學校應當為學生開設豐富的選修課程,厚植創新土壤,讓學生學中有玩,玩中有術,在自主選擇中發現並培養自己的興趣。
“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對教師的從教素養提出明確要求,新時代教師隊伍的要求是創新,要在堅守育人的根本規律的同時,用新思維、新觀念、新方法破解教學和育人中的難題。落實在一線教學上,基礎教育階段推進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育,要在紮根中國、融通中外的原則上走出自主培育之“創新”。
當下,“拔尖創新人才可以有計劃地培養”已經形成共識。作為上海中學校長,更應該思考如何通過創新機制,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提供可實踐、可複製的新路徑。
創新也意味着引導高中資優生的學術探究從興趣走向價值追求,並非育人過程的“添磚加瓦”,而是“突破邊界”找新路。如何讓具有潛質的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大力引入高校、科研院所進行合作育人的探索想必是行之有效的路徑之一。
大中學合作育人機制的深入探索對國家戰略領域人才的早期培育起到了積極作用。以2017至2022年全程參與“導師制計劃”的455名上海中學畢業生為例,他們大學就讀專業與“導師制計劃”課程方向匹配率約85%,畢業生選擇進入到國家35個“卡脖子”領域專業的佔40%,選擇進入基礎學科門類專業領域學習的佔70.5%。從對首屆參加“導師制計劃”的2017屆畢業生不完全統計來看,84%的學生仍在他們學術引領匹配領域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數據證明,在這條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道路上,高中學校確實能儘早發現學生在不同領域的潛質,並提供適宜的教育資源,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志趣和抱負。
“教育家精神”是中國教育實踐的獨特昇華,也是當代教師育人實踐的明燈。未來我們將通過更加創新拓展的渠道探索高中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中國新範式。
作者:馮志剛(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中學校長)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