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首批職業本科畢業生登場,亟待跨越“兩個認同”

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兩道坎。

今年夏天,第一批職業本科生畢業了。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教育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本科層次職業學校32所,職業本科在校生人數12.93萬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是我國第一所公辦職業本科學校,首屆一共有903名本科生畢業。其畢業人數,在1076萬大學畢業生中佔比顯得微不足道。

但風起於青萍之末,職業本科對於就業市場、家庭教育,乃至產業轉型升級的衝擊影響,已開始顯現。雖然同樣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但部分職業本科生以其強勁的就業競爭力讓人刮目相看。

評論丨首批職業本科畢業生登場,亟待跨越“兩個認同”

↑6月10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首屆職業本科畢業生在合影留念。圖據中國青年報

據報道,有人揣着國家級智能製造技能比賽一等獎、5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收穫了10份工作offer;也有人現場操作面試題,拿到了錄用通知……不少紮實技術、心態務實的職業本科畢業生,拿到錄用通知似乎並非難事。

這種“真香”,究竟是“倖存者偏差,還是確有更高的就業競爭力,有待時間給出答案。無可否認的是,職業本科的設立,打破了此前職業教育“天花板”,有利於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社會認可度。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首次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

而事物的B面,是此前由中職、高職構成的兩級職教體系,社會認可度不高甚至面臨歧視。而今,職業本科生“入場”,一方面衝撞傳統用人導向,一方面需跨越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兩道坎。

對於職業教育,社會心理有強大慣性,職業本科又是新事物,一時為人所不解或誤解在所難免。“你這個是本科嗎”是面試常見問題,有的單位甚至要求查證學信網。雖然法律地位已經明確,但在考公、考事業編等現實場景中,仍存在專業限制、甚至報名時查不到專業代碼的情形。首批職業本科畢業生,在自我推銷的同時,還揹負着解釋推廣“什麼是職業本科”的責任。自我認同上,有職業本科生覺得,校名中加入職業、技術等字樣,顯得“不高級”。

事實上,職業本科即將迎來快速發展期。按照規劃,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將不低於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若以2021年全國高職(專科)招生552萬人為參照,屆時職業本科生招錄將超50萬人。相反,近年來普通高校部分專業招生人數過剩,就業前景不佳,俗稱“紅牌專業”“摘牌專業”。與其畢業時“打擁堂”,不如堅持結果導向,將選擇提前。近兩年高考錄取中,部分高考分數可以在普通本科、職業本科間選擇的學生,主動選擇了職業本科。他們看中的,正是職業本科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明確的職業定位,有快速融入用工單位的優勢。

數據顯示,對比製造業強國,日本產業工人中高級技工佔比40%,德國佔比50%,而中國僅有5%。根據人社部的預測,到2025年,國內製造業將面臨着3000萬以上的可用勞動力人才缺口。“不夠用”和“用不上”,從一個側面解釋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破解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矛盾,開辦職業本科是“藥方”,其所培養的“有學士學位的工人”,將成為先進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生力軍,有力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立足當下,全國32所職業本科如何與各地產業升級結合,將是一個重要課題。假以時日,職業本科羣體產生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也更值得期待。

紅星新聞評論員 文陽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6 字。

轉載請註明: 評論丨首批職業本科畢業生登場,亟待跨越“兩個認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