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三大陽謀:令人膽寒的人性洞察

儒家文化以仁取道,雖然秦始皇時期採用法家治國,進行焚書坑儒,折損了儒家不少的勢力。但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儒家之道作為治國標本。漢武帝出發點是好,但奈何歷代王朝,將儒家之術過於扭曲用作權謀之法,成為皇權服務的工具。
其實權謀之術歸根結底就是帝王之術,帝王之術就是對於民心的統治與駕馭,而這時儒家文化所尊崇的“仁”自然成為了帝王的工具。而再次掄起民心統治,其實就是帝王對人性的洞察和控制。封建社會有着嚴重的階級性,帝王若不擅長使用權謀之術,則無法統治江山、治理百姓。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令人膽寒的人性洞察
而所謂的權謀之術,其實是分兩種陰謀和陽謀兩種。陰謀一般為小人所使用,即使贏得人心也無法守住江山。而陽謀恰恰相反,若是擅長將權力玩弄於鼓掌間之人,即使明知有害,也會義無反顧所設入的圈套。
凡成大事者,皆能很好運用權術。但是縱觀全局,其實歷史上真正的陽謀總共有三次,而這三次都是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的顛覆。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令人膽寒的人性洞察
合縱連橫
蘇洵曾經在《六國論》中分析了秦國勝、六國敗的原因,其中互相猜忌、不夠團結、不能一致對外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勢單力薄的秦國,正是利用六國之間的弱點,一舉殲滅。
秦國原先只是盤踞在西部的蠻荒之地,對於六國根本造不成一些實質性的危險。但是秦國曆代君主皆是勵精圖治之人,再加上後期秦國人才輩出,商鞅、張儀和范雎等人在秦國的謀略,秦國生產力飛速發展,逐漸超越其餘六國。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令人膽寒的人性洞察
戰國後期,天下紛爭不斷,土地兼併、城池覆滅是頃刻間的事情,而六國顯然知道一家獨大的危害,六國聯合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是秦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的弊端,國家與國家之間只有利益從未有過信任,只需要秦國藉着漏洞挑撥,六國之間便會因為猜忌或者是自私導致關係破裂。
秦國無疑是以天下為棋盤,以六國人性為棋子,靠幾代人的運作成功使得六國畢、四海一。秦國的這一盤棋,無疑是陽謀利用得最好的一次,以洞察人性將天下收歸手中。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令人膽寒的人性洞察
推恩令
漢朝初年,君王權利無法集於一體的苗頭已經出現,而漢武帝時期諸侯林立,且掌有一定的兵權,再加上山高皇帝遠,私自厲兵秣馬帝王是無法知曉的,這樣一來君王政令無法下達,皇權過於鬆散,江山自然動盪!
推恩令的實行,便是鞏固皇權最好的手段。推恩令其實利用末等人的心理,諸侯之位傳承一般是嫡長子,至於其他庶子自然是無法沾染權利半分。王侯將相畢竟是少數,政策要符合多數人的意願方可實行,而推恩令便是為這些人頒佈的。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令人膽寒的人性洞察
諸侯、王爺子嗣越多,權力越被分散,最終將皇權收歸中央。雖然王侯將相皆知這只是有利於帝王,但是他們無力改變。因為推恩令確實是達到了多數人想要的利益,而且本來無法得到土地的人,更加擁護帝王,地方無法再對中央造成威脅,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以多數人的利益取勝,漢武帝政策在當時來説,無疑是陽謀運用得較好的一次。雖不如瓦解六國來的偉大,但是從漢武帝開始中央集權制逐漸加強,江山逐漸得到穩固,這才有了後世的輝煌。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令人膽寒的人性洞察
二桃殺三士
春秋之時注重“士”的氣節,而齊景公為了瓦解三人對自己勢力造成的危害,利用三人心中的自滿,逐漸磨滅三人團結之心。
齊景公準備了三個桃子,將其分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人,以吃桃子的方法挑撥三人的關係。三人皆是認為自己在開疆闢土之中功勳最大,所以桃子自然是獨自霸佔,不與他人分享。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令人膽寒的人性洞察
而古冶子因為沒有拿到桃子,再加上認為自己功勳最大不合理,因此自殺。而其餘兩人明白是自己的貪婪,造成朋友的死亡,羞愧難當進而拔劍自殺。
故事雖然有些不可信,但是利用人性的貪婪,進而解決身邊的威脅,且不將自己牽連其,最後坐收漁翁之利,也不乏為陽謀最好的應用。
帝王本非常人,若是想要江山長治久安,權謀之術必須應用得當,而其中以人心取勝便是最好的政令。環環相扣的謀略,方能在無意之中殺人於無形,這種政策相較於温水煮青蛙並不不同,但收穫效果卻是驚人,有的時候的賭注甚至是天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1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令人膽寒的人性洞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