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時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三年清朝就亡了?有三個重要原因

慈禧當政時的清朝,雖然已經步入暮年,但誰都以為,大清還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多則幾十年。
即使在慈禧太后晚年,人們還是這一看法。因為慈禧仍然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權,地方督撫大員仍然對大清具有相當的忠誠度,革命黨仍然沒有形成多大氣候,革命成功遙遙無期。
然而,慈禧太后一死,地方督撫似乎一夜之間就變心了,革命黨似乎一夜之間就崛起了,大清頓時搖搖欲墜。
接替慈禧太后執政的是攝政王載灃。果然,載灃執政僅僅三年,清王朝便在內外交困下走向末路。

慈禧在時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三年清朝就亡了?有三個重要原因
那麼,為何慈禧在位時,清王朝“一切還好”,而載灃執政才三年,大清就突然滅亡了?這與攝政王載灃本人有很大的關係,主要原因有如下三點:
其一:崇滿抑漢,傷了全國漢臣之心。
自太平天國運動後,漢臣便成了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名臣,為清王朝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領導洋務運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而,重用漢臣已儼然成了晚清國策,漢臣也成了晚清的救命稻草。正因有大批漢族能臣的輔佐,清王朝才能夠在狂風暴雨中艱難立足。
然而,載灃執政後,對漢臣頗不信任,首先便罷了袁世凱的官,傷了整個北洋系的之心。對於其他漢族重臣,他也是想方設法打壓、奪權,甚至連忠心耿耿的老臣張之洞也不被他信任。
但他對滿臣非常信任。他自己擔任全國海陸軍大元帥,讓其弟載洵擔任海軍部大臣、載濤擔任軍資府大臣,並統率禁衞軍,又讓萌昌任陸軍大臣,載澤等負責訓練新軍。其組建的軍機處,漢臣只有一位,其他三位均是滿臣。他企圖把全國軍政大權都牢牢掌握在滿族勳貴手中。
毫無疑問,這些措施勢必大大削弱漢臣對清王朝的忠誠度。既然朝廷如此不信任漢臣,漢臣為何還要替朝廷賣命?
其二:欺騙性預備立憲,傷了全國人民之心。
立憲是慈禧晚年,朝廷迫於輿論壓力而做出的承諾。當時,清政府派出載澤、端方、戴鴻慈、李盛鐸、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憲政;又命政務處王大臣等籌定立憲大綱,設立“考察憲政館”,可謂做足了準備。
然而,準備妥當之後,朝廷卻並沒有改革實行立憲,而是宣稱“俟數年後規模粗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佈天下”。“數年”是多少年?朝廷沒有明説,只是稱“視進步之遲速,定期限之遠近”。
因此,當時便有人懷疑,清政府根本沒有立憲的誠意,不過以此敷衍國民。載灃執政後,輿論又開始呼籲立憲,為了穩定民心,載灃只好承諾重起立憲。
1909年,朝廷下令,為實行立憲,各省當年內成立諮議局;1910年,資政院在北京成立;同年,清政府將預備立憲期9年改為5年,定於1913年召開國會。進展雖然緩慢,但勉強能看出載灃實行憲政的一點誠意。
然而,第二年,也即1911年的內閣組建,使人們震驚且憤怒地發現,這點少得可憐的誠意,其實也是偽裝的。
1911年5月,清政府下令裁撤軍機處等機構,公佈所訂內閣官制,組成新內閣,由慶親王奕劻任總理大臣。奕劻是晚清鉅貪,封建王朝的蛀蟲,載灃居然讓他擔任內閣總理大臣,豈不是胡來?這樣的內閣,又有多少權威性可言?

慈禧在時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三年清朝就亡了?有三個重要原因
更令人忍無可忍的是,在13名國務大臣中,漢族官僚僅有4名,蒙古旗人1名,滿族8名,其中皇族又佔5人,因而被譏為皇族內閣。至此,民眾對朝廷的立憲徹底死心,轉而全力以赴支持革命。
其三:載灃能力平庸,無法掌控大局。
載灃的弟子載濤曾評價他:遇事優柔寡斷,人都説他忠厚,實則忠厚既無用之別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規律,內廷當差謹慎小心,這是他的長處。他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
他缺乏力挽狂瀾的魄力,甚至連統治者必備的馭人之術也沒有。他既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也不懂得如何駕馭羣臣。他甫一上位,根基維穩,便將罷免頗有人望的袁世凱、冷落年高望重的張之洞,便可見其政治上的幼稚。
因為不懂得如何駕馭羣臣,所以他在羣臣眼中的威望很低,這也正是袁世凱敢於逼宮迫使宣統退位的原因之一。試想,如果當時執政的是慈禧(慈禧固然禍國殃民,但平心而論,其馭人之術還是比較高超的),袁世凱敢公然逼宮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0 字。

轉載請註明: 慈禧在時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三年清朝就亡了?有三個重要原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