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環節:從中孩子到巨嬰

所有人的一生都始自呱呱墜地時的白紙一張,無論熊孩子巨嬰,還是聖人賢者,都不曾例外,即《三字經》所云,“人之初,性本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熊孩子長成熊孩子,巨嬰發展成巨嬰,都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其間,必然是部分環節的缺失。

缺失的環節:從中孩子到巨嬰

一、家庭,養不教,父之過

三歲老大,七歲看老,童年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其間,作為孩子學習和模仿的主要對象,父母的言行舉止對於每個人的一生都影響極為深遠。反之亦然,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會折射出家庭的面貌。熊孩子和巨嬰的成長過程,必然有家庭教育的缺位。

而家庭教育缺位,也會有很多情況。一是寵溺過度,少子化的現實,讓眾多孩子集全家寵愛於一身,寵溺過度環境下養出的孩子,要麼恃寵而驕,出門也肆無忌憚,要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養不成獨立人格,反覆上演慣子如殺子的戲碼;二是疏於管教,這是快節奏的大發展時代,每個家長都必須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分配時間,但這並不容易。長期的親子分離,父母缺位,容易造成子女的性格野蠻生長;三是上行下效,為人父母並不需要資格測試,很多父母樂此不疲地做着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

王侯將相併非有種,然“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卻也所言非虛,這背後的關鍵,在於父母對子女的言傳身教。作為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們還是得儘可能上心,於自身,即使不在乎養兒防老,也要留神老無所依;於子女,每個人幸福的童年一生都被治癒,不幸的童年都在被治癒。

二、學校一環,教不嚴,師之惰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在中國曆來是個受人尊敬的職業,固然是因其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即受業解惑;但更多的則是因為,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教師“德高為師,學高為範”、“無德無以為師”,還是社會道德楷模的存在,即傳道。天地君親師的時代距今並不算十分久遠,但也已恍若隔世。原本,在人成長的過程中,教師是家庭教育補位者的存在。而如今,教師行業越來越專注於受業解惑,師生關係也日益變得很微妙。

教師教導學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過去,教師還擁有像家長一樣對學生懲罰的權力。即便教師的懲罰標準並無業內成規,更多情形下是因人而異,帶有很強的隨意性,還容易產生針對性,但這在曾經並無不妥。然而時代進步了,陳舊的方式與現代化的素質教育理念並不相符,教師體罰學生被明令禁止。

然而,師生關係,並未因此一帆風順,在日益多元的社會下,反倒顯得眾口難調:老師越來越強調家長在學生教育中的作用,這引發了家長的不滿,埋怨老師管得太少;老師在對學生犯錯的懲罰上越來越沒有發言權,這引發了家長的不滿,埋怨老師管得太多。老師在傳道方面似乎越來越難做,獎懲兩種手段已然只剩一半,除去褒獎的示範作用還能正常使用無礙,在懲罰方面,已經只剩口頭教育一塊自留地了。

但語言是門藝術,並非每位老師都能很好地完成對學生的説服教育,對其他學生的警示作用更是不好談起。而除去家長外,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教師的影響下。老師權力的過分弱化,對於學生個人乃至社會都不能説是一件好事。孩子本就沒有完整的是非觀念,是容易犯錯的,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里老師“傳道”教育的缺失,也間接放任了熊孩子巨嬰的產生。教師理應成為學生健全人格的一道保險栓,學校裏教師對於學生“傳道”教育有待加強,強化專人專責承擔學生是非觀念的引導,乃至適度恢復體罰,都應該被認真考慮。

三、社會,苟不教,性乃遷

毛主席曾講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社會,由個體構成的,少一個熊孩子巨嬰,就意味着又多了一個合格的社會建設者,反之,多一個熊孩子巨嬰,就意味着少了一個社會建設者的同時,還造成社會資源的無端浪費。未成年人教育,不應只任由着家庭關門教育。特別是面對熊孩子和巨嬰社會問題時,社會方面自然也要少不了有所應對。

一是對為人父母者,尤其青少年的父母,基本掌握了親子關係中的主動權,對其親子教育觀念進行正確引導尤為重要、“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親”,確實無端消耗了眾多家庭原本應有的温情。對於少數的非常規家庭案例,應該完善具體的有效應對措施,包括對家長和對孩子兩方面,對家長批評教育的實際作用有限。二是加強對熊孩子巨嬰的應對,這兩類人羣能夠時常出現社會新聞中,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犯錯而得不到相應的懲罰,需要加強並細化懲罰舉措、加強宣傳警示雙管齊下,才可能治標治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2 字。

轉載請註明: 缺失的環節:從中孩子到巨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