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考教兒”難複製,但言傳身教可以學

6月7日,安徽霍邱,40歲的男子楊國軍參加高考,引起關注。據霍邱縣廣播電視台報道,他這麼做是因為教育兒子時卻被質疑沒資格,還被反問“你有能力你學點文化,你咋考不上大學”。頗具戲劇性效果的“老楊趕考”受到眾多網友點贊並不意外,被孩子這麼“噎”且“噎”得很難受的父親多了去了,但很少有人敢“偏向虎山行”。據此,網友多認為楊國軍父愛如山,是有擔當的父親,但也有網友認為他沒有必要這麼做。

有沒有必要,一看“療效”,二看“資格”。假如做父親的既能用這個“苦肉計”讓孩子幡然醒悟,又能“金榜題名”,拿到大學的入學資格,那真的是佳話一樁。當然,如果一時沒有什麼效果,也不能武斷地説他這麼做是胡鬧。教育是長久之計,靠的是日積月累。何況,只要符合報名條件,誰都可以參加高考,誰都不能剝奪一個父親的“高考入場券”。

理性而言,這樣的“趕考教兒”計,不太具有可複製性。一來,各人面對的教兒情景和背景不同,就算做父親的能考上“清北”,做孩子的也可能不為所動,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二來,不是所有的家長都適合“趕考”——例如,一個只有初小文化的父親去拼力趕考,那就是對自己缺乏精確評估。

但我們的確可以從這件事中得到某種有益的啓示:當家長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時,與其對孩子採取霸蠻、強扭的做法,不如換一種思路,從自身打開“突破口”。正如楊國軍所言,作為一個父親,他要提高自身的素養水平,要做到言傳身教。這話頗有水準,楊絳先生也説過“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她和錢鍾書先生就是以“言傳身教術”把女兒錢瑗培養成為一名知名學者的。

言傳身教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關鍵就在於“言傳身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要付出,令很多家長“累覺不愛”。

一次聽某高中校長在大會上説:很多家長一邊掄着大棒訓斥孩子不好好讀書,一邊卻自個兒“歌舞昇平”,成天麻將和手機不離手,啥書都不看。“你們這樣的表現,如何讓孩子信服?”校長所指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可嘆一些家長還不自知、不反思,一味在孩子身上找毛病,只能讓家庭教育步入誤區、打上死結。

家長在教育意識上應該有所醒悟,認識到責任擔當的重要性,從現在開始,在言傳身教方面多加考量,多動腦筋。一味埋怨孩子,甚至拿自己當年和孩子的當下做對比,這不是家庭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老楊趕考”之所以引發那麼多網民的關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為“言傳身教”樹立了一個典型。

(錢江晚報,作者伍裏川)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7 字。

轉載請註明: “趕考教兒”難複製,但言傳身教可以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