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葉含勇 袁秋嶽
最近幾年,風頭日勁的創新教育讓家長不斷感嘆“亂花漸欲迷人眼”。正在城裏孩子擔心上課不過是上了個幌子的時候,成都近郊有一所不起眼的鄉村小學,學生早已把上創新教育課當作日常樂趣。
創新教育普適性課上,孩子們比賽看誰搭得又高又穩
小學校,也要有大世界觀
2020年,一則喜訊傳到位於成都市龍泉驛區西河街道龍井村的龍井小學。該校六年級學生李燕岑的一項小發明在第16屆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中獲得銅牌——可伸縮、可添加清潔劑,還可更換刷頭的“智能”馬桶刷。
起初只是想幫奶奶做家務,怎麼就鼓搗出了小發明?李燕岑回憶,是學校的創新教育課啓發了她的思路,讓她意識到身邊遇到的問題,其實可以嘗試創造性地解決。
龍井小學只有8個教學班,是一所典型的小鄉村學校,但這所“小”學的學生每週都可以上到創新教育課。“小學校一定要有大世界觀,形成大格局。”這是龍井小學校長李廷發的信念。
李廷發認為,創新教育的關鍵在於育人目標與學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從有效解決生活問題出發,系統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的創新教育才能成為教育改革的第一推動力,而不只是裝裝門面。
事實上,龍井小學教師的教學培訓就是從創新教育開始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怎樣建立基於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圍繞核心問題教學?怎樣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方式,給學生留足思考時間和空間?……創新教育每學期都在孕育教育創新。
用身邊材料上好創新課
龍井小學課程中心幹事李婷介紹,鄉村孩子接觸的科技知識可能不夠“潮”,但一樣可以激發創新活力,關鍵是要引導他們在生活中縱情探索,抓住瞬間的思維“閃光點”,把好奇心轉化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原動力。在具體操作中,更鼓勵孩子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鄉村資源優勢。
李婷展示了孩子們一個源於生活的點子——省心垃圾桶,在常見的垃圾桶上添加了固定裝置和感應照明裝置,可以實現垃圾袋固定和自動照明,給倒垃圾的人省了不少事。
其實,哪怕平時在基礎學科學習中顯得比較困難的學生,也能夠在創新教育中發出自己的光。四年級一班的張承毅在老師眼裏曾經是一個有點“膽怯”、不夠用功的孩子。在創新課堂上,張承毅卻成了“小明星”,講起中央空調的機械原理頭頭是道,還經常站上講台與同學分享奇思妙想。帶着創新課堂收穫的自信心,他在語文、數學等學科的表現慢慢有了進步。
如何有更多的龍井?
李廷發認為,鄉村學校創新教育的自然延展,更可有所作為的是把創新教育與生命教育和鄉土教育結合起來。一方面,小學創新教育成為鄉村人才振興培養的第一站;另一方面,身體素養、勞動素養、品德素養等關乎生命發展本質的核心素養都可納入教育視野。
這一思路,得到了龍泉驛區的高度認可。正如龍泉驛區教育局科技與信息化科科長龍榮華所概括的,“龍井經驗”貴在有效擺脱了對硬件設備和特定場所的依賴,低成本高質量地實現了“人人能創新,時時能創新,處處能創新”的目標。
專家指出,創新教育要想複製推廣,必須形成一套優良的教育體系,縱使達不到標準化模塊化,也要保證教育體系自身足以維持創新的活力。龍榮華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人才。下一步龍泉驛區將借力多元渠道和平台推動人才“送出去請進來”,一方面通過研修等手段,提升現有師資的創新教學技能,另一方面積極謀求與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意學院合作,從源頭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