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眾所周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講究民族氣節。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的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濃縮了多少古代文人的高風亮節。此外,徐錫麟在《出塞》中的:“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則是武將氣節的真實寫照。
01
提到民族氣節,最廣為人知的故事當屬《蘇武牧羊》。作為漢朝派遣到匈奴的使者,蘇武被俘後遣放於北海牧羊長達19年,在這期間匈奴單于想盡辦法多次誘降,蘇武都始終不為所動,最終在遲暮之年得以返回長安。其持節不屈的故事一直為世人所稱頌,漢宣帝還將他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蘇武牧羊繪畫
漢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官拜中郎將。就在這一年,匈奴新單于繼位,尊漢朝為丈人,並派出使者表示願以和平方式,解決與漢朝之間多年的戰爭。漢武帝劉徹為表友好,於是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一方面送回扣押在漢多年的匈奴使者,另一方面要與單于商談停戰事宜。
▲漢武帝劇照
起初,一切進行都得十分順利,但就在蘇武即將圓滿完成出使任務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他的副手張勝參與了劫持匈奴單于母親的事件。此舉連累了整個漢使節團,也使兩國費盡心力商談的結果毀於一旦。於是匈奴單于扣留了蘇武一行人,並威脅他們背叛漢朝,為匈奴單于所用。
▲匈奴劇照
最初,單于派出了投降匈奴的漢人衞律遊説蘇武,對其許以高官厚祿。蘇武不僅嚴詞拒絕,更痛斥衞律叛國毫無大丈夫氣節。匈奴人見名利誘惑對蘇武無用,於是又改用酷刑逼迫蘇武投誠。他們在寒冷的冬天把蘇武關進一個露天的地穴,並斷絕了食物和飲水。出乎單于意料的是,絕境也沒有改變蘇武的信念。
▲蘇武紀念館
在這期間蘇武以雪水止渴,以身上的羊皮襖裹腹和取暖,堅持數天後,在瀕臨死亡之時也沒有任何屈服的跡象。這樣的氣節反而讓單于敬佩不已,不忍心殺掉他,但也因此更不想放他回到漢朝。於是單于把蘇武流放到了北海一帶,並提出公羊生子這樣不可能達到的條件作為放他回漢朝的條件。這個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條件,於是蘇武就被放在北海這個偏遠之地牧羊19年。
▲蘇武雕像
02
據考證,北海是如今屬於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一帶。現在的貝加爾湖雖是著名旅遊勝地,但在兩千多年前卻是人跡罕至,終年嚴寒的煉獄之地,連糧食都難得一見。再加上匈奴單于有意放任蘇武自生自滅,蘇武的日子可想而知。流放北海時期,常年與蘇武相伴的,只有肩負着“生子”任務的公羊羣,和代表他身份的使節。
▲匈奴劇照
為了在這樣的絕境中活下去,蘇武被迫以野菜以及老鼠屯的野草籽飽肚。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何蘇武不直接殺羊充飢呢?因為,這羣羊始終是屬於匈奴人所有,正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若是以羊充飢,就相當於自己給匈奴遞了一個把柄。自此匈奴無論是招安還是繼續施壓都有了由頭。對此專家也表示,殺羊吃就要出事,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羊羣近照
就這樣,蘇武堅持了19年的時間,堅持到自己的鬚髮都花白了,使節上的旌節也掉光了。在此期間,派遣他出使的漢武帝去世了,當初下令囚禁他的單于也去世了。但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蘇武從沒有想過投降。
03
作為漢朝出使匈奴的正使,蘇武深知自己代表着漢朝的形象,他若是投降無異於漢朝向匈奴屈服;另一方面,當初使節團是因為涉嫌參與內亂被扣留,若是蘇武投降,豈不相當於默認自己參與了匈奴內亂?這可是挑起兩國矛盾的大罪。
▲蘇武戲曲形象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漢朝兩次派遣使節前往匈奴,戳破了匈奴説蘇武已死的謊言後,花甲之年的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長安百姓自發迎接這位二十年前的使臣,然而當初浩浩蕩蕩的百人使團,也只有蘇武一個人成功還朝。
▲蘇武銅像
蘇武的氣節不僅為時人稱道,也為後世景仰。李白就曾為蘇武寫過一首贊詩,其中“牧羊遍地苦,落日歸心絕。渴飲月窟冰,飢餐天上雪”兩句生動刻畫了蘇武生活的不易。經歷衞律、李陵兩人相勸而不動搖,寧受邊境流放十幾年之苦也不投降的蘇武,也當得起這份敬佩。
結語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馬南在《燕山夜話》中的這一句,蘇武再適用不過。而這句話也警示着我們“小不忍則亂大謀”,面對挫折、困境,有一份隱忍的功力,才能夠厚積薄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這一句,與諸君共勉。
參考資料:
《過零丁洋》
《出塞》
《燕山夜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