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想要一個關注,有沒有好心人啊
很多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像人們想象中的那麼順利,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做好最壞的打算,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
天聰初年,皇太極基本繼承了乃父努爾哈赤的天命思想,認為:“上天威力無窮,可以立君,也可以興國。”1635年,皇太極下令改族名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正式祭告天地,受“寬温仁聖皇帝”尊號,建國號:“大清”,實際是把“後金”改為“大清”,改元崇德。
皇太極於1592年出生,算是清朝名副其實的開國皇帝。他從小就跟着父兄們一起南征北戰,很擅長騎馬射箭,而且,他還特別聰明,十分喜歡讀書。後來,在其當上皇帝之後,他在位的17年時間裏,特別注重發展生產,增強軍隊的作戰能力,而且,也非常關心百姓的生活。
可是,就是這樣功績卓著的一個人,卻早早地去世了。後世對他的死因描述很簡單,只有短短几句話:“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這看似無疾而終的背後,其真正的死因到底是什麼?我們無從知曉,只知道,這期間有幾點原因比較可疑。
第一個原因,最有可能是因為長期的憂傷堆積在心中,久久不能消散而引發的暴斃。其實,皇太極是一個情種,而且,特別痴情。他一生雖然娶了十五位女子,可是,他最喜歡的是那位被他封為宸妃的女子海蘭珠,他們兩人一度十分恩愛,宸妃也因此專寵於後宮。
後來,宸妃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皇太極非常高興,因為這件喜事,他還特意頒佈了建國以來的第一道大赦天下的詔令。但是,後來他們的兒子在其兩歲的時候就死了,宸妃為此感到十分悲痛,之後,也倒下了一病不起。
這時的皇太極正在前線作戰,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他撇下軍務急忙趕回來,卻為時已晚,宸妃已經病逝了,甚至,連最後一面也沒有見到。因為這件事,一向健壯的皇太極一下子就崩潰了,有時候會忽然昏迷,並且,根本吃不了多少飯,經常感覺到身體不舒服。
此時,王公大臣為了能讓他的心情好一點,還特地陪他出去散心,但是,就當他經過宸妃的墓地的時候,他又情不自禁地大哭起來。或許,也是知道了自己年老體衰,皇太極為此經常感覺到不安。為了能讓身體好起來,他也減少了自己的日常事務,後來,甚至還去寺廟做過祈禱。
但是,很不幸的是,沒過幾年年,他就猝死在了宮裏,那時候的他,才52歲。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皇太極的病史。雖然,他從小就四處征戰,但是,他的身體狀況卻是不怎麼好。從歷史典籍中,我們可以得知,他經常流鼻血,而且,這個情況還十分嚴重,已經到了嚴重損害他的身體的地步了。
甚至,有一次原本定好的外出征戰日期,卻因為他突然流鼻血,而耽擱了三天。到了第四天的時候,他的鼻血還是沒有止住,由於,前線戰事十分緊張,他不得不堅持出征。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保存顏面,他用碗盛着鼻血,以這樣的方式騎着馬,並日夜兼程地到達了戰場。
也正是因為這一戰的勝利,為清軍順利入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為了治好這個病症,他不得不向與清朝有矛盾的朝鮮索取藥材。因為,他所需要的青竹、生薑等藥材,東北地區並沒有,所以,他只有向朝鮮索取。雖然,有了這些清熱解毒、生津止血的藥,但是,一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這個病也並沒有被徹底治好。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皇太極患有高血壓。雖然,他從小就南征北戰,體格十分健壯。但是,他來自關外,主要以肉食為主食,所以,他顯得有一些肥胖,這一點在他中年之後,就更加嚴重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發福”。
他的畫像、盔甲等等歷史實物也都更加地證實了這一點,所以,他很有可能就患上了高血壓。由於,皇太極時期的清朝,時局並不是特別穩定,所以,在很多方面的技術水平還是比較差的。為了治病,他們求助了漢人,但是,最後得到的效果卻不是很好。
後來,來自朝鮮的醫生也被他們召來商討怎樣為他治病,並且,調製出了新的藥物,他的病情才有了些許好轉。眾人都以為根治了,但是,這些藥物只是能暫時的緩解發病時的症狀,卻不能徹底的將其治好。而眾所周知的是,這一病症的猝死幾率是非常大的。
以上三點主要原因,都很有可能是導致皇太極猝死的重要因素,有可能是其中一種也有可能是其中的好幾種。但是,這些也只是我們猜測而已,至於他的真正死因,我們並沒有什麼可以探知的直接途徑。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他對中國歷史做出的卓越貢獻。
雖然,皇太極只當了十七年的皇帝,但是,他在這短短的十幾年間所做的功績,是很多帝王都不能比擬的。所以説,功勞的大小於在位時間的長短並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君王卻早早去世,這不免得讓人覺得有些可惜。但是,後世人會永遠銘記他的。
清太宗皇太極死後葬於清昭陵,清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10華里,俗稱“北陵”,這是清朝“關外三陵”中最大的陵園。
參考資料:
【《清史稿》、《滿洲老檔秘錄》、《清建國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