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人成功和幸福的關鍵是什麼?最新多學科研究指出,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對孩子至關重要

影響人成功和幸福的關鍵是什麼?最新多學科研究指出,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對孩子至關重要

為什麼有些學生考上名校卻仍然高興不起來?遭遇挫折後,為何有人越挫越勇、有人卻一蹶不振?在公眾的印象裏,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除了智商,情商也很重要,而如今,學界提出了更科學的概念,即一個人的發展、成功和幸福,是認知能力和社會與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簡言之,社會與情感能力,是影響人成功和幸福的關鍵。

日前,來自教育學、心理學、腦科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辦的線上跨學科論壇上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多位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及一點:就個體而言,和認知能力相比,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重要性目前有待提升。由此,教育者也必須直面一個問題: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對學生學習成績等認知能力的評價已相當完善,但要真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學校該如何打造真正有温度的課堂和校園,從而成為培養個人社會情感能力的主陣地?

與認知能力不同,社會與情感能力可能會退化

一個現象讓不少教育工作者感到憂心:當前,世界兒童青少年出現抑鬱高發和抑鬱低齡化態勢。相比10年前,抑鬱比例上升顯著。同時,年齡較低的10至14歲兒童青少年在抑鬱的相關測評中得分反超較高年齡。

另外,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去年發佈了一項為期三年、對全球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測評結果顯示,社會與情感能力對教育、健康與生活質量,包括個人的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考試焦慮等,均產生影響。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袁振國對此深有感觸。他説,一些昔日以高分考進名校的“學霸”,畢業後未能延續學生時代的“輝煌”,在社會生活、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受挫後更是感覺自己不幸福、不成功,且對這種局面無能為力。在他看來,這種現象就與其社會與情感能力的不足有關。

袁振國從專業層面作了進一步解釋:社會與情感能力,具體可分為任務力、情緒調節能力、協作能力、開放能力和交往能力等五大維度,其中又包含自控力、責任感、毅力、抗壓力、共情能力、合作能力等15個子能力。這15個子能力相互關聯,某一種子能力的下降,可能會影響其他子能力的發揮。

與認知能力不同的是,社會與情感能力還可能發生退化。如果遭遇一些挫折或創傷,有些人會變得保守、特別害怕與人交往。因此,他強調,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就要重點發展社會與情感能力,成人後也應納入終身教育,作為貫穿一生的學習內容。

教師從事的不止是物質、精神勞動,更是一種“情緒勞動”

在社交媒體上,諸如“如何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等話題時常引發熱議。在部分學者看來,如何面對精神壓力,提升自己的抗壓力,也是每一個當代人的必修課,而這也與社會與情感能力密切相關。科學研究發現,在情緒控制和調節方面,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大腦和神經會發生明顯的改變。

華東師範大學腦科學與教育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林龍年長期從事人腦認知功能研究。他説,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人的情緒是大腦的一種認知功能。相關腦科學研究顯示,杏仁核在控制人類情緒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先天存在一定差別,更多是受後天環境的影響。

在後天環境的影響中,學校教育無疑是重頭戲。OECD測評顯示,在10-15歲的兒童青少年中,師生的交往對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尤為重要。傳統的教學更注重認知和知識的傳授,如今,重視師生關係、同伴互動中的情感發展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系主任尹弘飈教授指出,教師從事的不止是物質、精神勞動,更是一種“情緒勞動”。教學是以大量的人際互動為基礎的工作,教師在育人時潛移默化、不自覺流露出來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與之互動的學生。

教學是一種情感實踐,應將培養社會與情感能力貫穿始終

如何更好地培養社會與情感能力?顯然,現有的學校教育和管理還有待進一步改進。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毛亞慶直言,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不能單看升學率,學生是否擁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理和積極的情感,都應該納入對學校的評價維度。

2011年到2020年,北京師範大學與全國十餘個省的學校合作開展社會情感學習項目,開展相關教學的本土化探索。毛亞慶指出,學校的氛圍、環境和文化構建非常重要,比如學生在學校裏的體驗、價值取向、人與人的關係等,都會對他們的成長帶來顯著影響。可以説,積極、包容和開放的學校氛圍,以及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關係等,都將共同促進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

袁振國建議,不妨將社會與情感能力納入學校的課程,“並非在目前的課程表上單列一門課,而是在現有的課程體系、學科教學、非學科教育中有意識地貫穿相關內容”。他以社團活動為例,學生在遊戲中形成友誼,逐漸學習自我控制、社會交往、理解他人,接納別人的優點、容忍別人的缺點等。“要使學生明事理,不能光説教、講故事,更重要的是在活動和實踐中培養他們的社會與情感能力。”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任黃忠敬教授指出,教學即是一種情感實踐,因此,學校不僅僅應被當作培養認知的場所,也應該是培養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場所。同時,應舉社會多方力量,形成培養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共同體。



  作者:儲舒婷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來源:文匯報資料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61 字。

轉載請註明: 影響人成功和幸福的關鍵是什麼?最新多學科研究指出,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對孩子至關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