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師的弟子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經典

對於大多畢業生來説,回想起曾經上過的課,那些厚厚的課本、跳躍的PPT可能都已經越來越模糊了。但是對於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中德班的學生來説,只要上過鄭繼紅老師的全英文課,有一樣東西是絕對不會忘記的,那就是每次課前老師發的“手寫稿”課程輔導材料。

“這其實都是我作為老師應該做的,我的恩師莊松林院士當年也是這樣‘身體力行’地教導我們。”採訪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鄭繼紅教授,她總是很謙虛地這麼説。

【手寫稿筆記:把書越讀越薄】

作為光電行業翹楚,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莊松林院士需要面對的大多是行業亟待突破的技術問題,或者探尋尖端研究的發展方向,莊院士不但能在高尖端的工作中沉下心來,同時還傾注了大量心血給他的學生和研究團隊。

“莊院士沒有因為所謂的‘更高規格、更重要的工作’而忽略教學指導。對待學生,他甚至比其他老師傾注了更多的心血,你相信一個院士會對學生的每一篇論文都親自執筆,逐句、逐字地修改批註嗎?”莊院士培養出的首位博士生鄭繼紅教授一邊説着,一邊小心翼翼地打開了一疊略微泛黃的手寫稿,只見紙上工工整整地寫着“文章已讀二遍,請按我修改的地方改動”“改完後請再讀二遍以防止打印錯誤”等,在那個電腦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莊院士就是這樣一筆一畫將自己的治學精神傳遞給學生的。

當年,莊松林院士給鄭繼紅論文的手寫修改意見,鄭繼紅一直保存着。

“中德班學生因為四年課程壓縮到兩年來讀,課業負擔非常重。如果説別的課堂是書越讀越厚,那麼細心體貼的鄭老師就通過‘手寫稿’為我們把書越讀越薄,無論是課上、課下還是期末複習都離不開她的‘手寫稿’。”鄭老師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回來後就開設了全英文課程,8年多來,這份“手寫稿”支撐了她全英文課堂的厚度與温度,也書寫了濃濃的師生情誼。

如今,在鄭繼紅《光電子學》課堂上,大家念念不忘的“手寫稿”已有厚厚的一沓,基本上包含了這堂課的關鍵單詞、綱要以及重點例題和習題。“在鄭老師的課堂上,PPT反映了書本的一部分,但是這幾張‘手寫稿’是含金量最高的,飽含了老師的心血。”學生管芷純講到。這些“手寫稿”串起了課堂上的每個知識點,也延伸到學生的課下學習鞏固,併為學生期末複習節省時間,提高了學習的效率。這背後是鄭老師花費大量時間吃透教材,通過網絡等各種途徑更新教材的主動付出,“有些課我都很熟了,可以説倒背如流,但是還想再提高一下,把更多的創新環節、科研感悟融合到課程當中,讓課講得更透一些。”鄭老師談了自己授課的經驗。

鄭繼紅的手寫備課筆記。

正是對所講授課程從熟悉到透徹,才有了這份“手寫稿”的精華。為了提高中國學生對全英語課程的適應度,鄭老師結合多年的經驗,編寫了第一本適合中國學生水平的《光電子學》專業英文教材,其中的主要內容就是來自她每節課給學生髮的“手寫稿”。

【熱心“分外事”提升獲得感】

莊院士發自內心地熱愛着光學研究,他自己不圖名利、無慾無求,也儘量避免按照死板的考核標準要求團隊成員。他的團隊中有兩個小組專門從事“投入多、產出少”的基礎研究,莊院士不僅用自己的經費支持他們,甚至還主動分擔了他們的考核任務。對於學生也一樣,鄭繼紅教授説道:“他尊重並鼓勵每一位學生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向,拿自己的科研經費支持學生研究那是常有的事。”

在莊院士的影響下,鄭繼紅教授也熱心“分外事”,讓學生有更多的獲得感。除了給本研學生開設專業課程之外,鄭老師和學院賈宏志老師合作開設了一門科技創新方法的選修課程。課後,每個學生都要做項目模擬彙報,老師會選取優秀報告,組建創新小組進行特殊指導,教學生寫專利。近年來,已經生成1個發明專利,4個實用專利。談及課外輔導這一點,鄭老師説:“特殊的指導是我們後續自發的行為,雖然課上完了,但是感覺工作並沒有做完,應該再加強一下,我們抽出時間給這些學生單獨開會,希望有優秀想法的學生能有額外收穫。”

莊松林院士(左四)和他的團隊,鄭繼紅(右三)也在其中。

鄭老師做的這些“分外事”,讓學生從心底信任她、親近她。光電學院輔導員郭曉説,大二中德班有幾個學生已經通過了德方專家的面試,下半年就可以赴德交流了,可是有幾位同學需要重修的一些課程卻選不上課,為此非常着急,鄭老師得知後主動幫他們跑學院、聯繫教務處,幫助解決選課問題。中德班的季旻傑同學因為專業興趣經常去找老師答疑,他説:“只要我們去找鄭老師,她都會細心地講解,認真地指導,我們班級的同學都喜歡找她答疑。”

對於一位心繫學生的好老師而言,只要為了學生,就沒有分內、分外之別,有的只是一份樸素的教師情懷。

【把“死知識”化為“活能力”】

在推動教育國際化的前線,鄭繼紅不僅給學生上全英文課,還全程參加了光電學院的ASIIN國際認證工作。在漫長的認證過程中,鄭老師感受最深刻的就是“目標矩陣”,即每個專業所開設的任何一門課都要圍繞着培養學生的某項能力展開。對比中外工程教育課程模式,鄭老師説,“以往我們老師講知識點,要求學生學會,但是具體能幹什麼學生也不清楚。國際認證之後,特別是經過目標矩陣,我們就要把過去教的‘死知識’轉化成為學生的‘活能力’。

今年11月,莊松林、鄭繼紅等教師指導的學生創業團一舉奪得了高教主賽道金獎。

鄭老師按照“目標矩陣”的要求,認真把合作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落實到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例如在她的實驗課上,經常用開放性的題目鼓勵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在實驗報告中提出新的想法,指導他們查閲文獻獲得知識,在這些環節培養學生各種能力。鄭老師講授的知識點也不再侷限於一段話或者一行文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東西,複雜的過程用視頻動畫來講解,抽象的原理用實物來理解。“我記得鄭老師講光學系統的景深時,帶了一個單反相機過來,全班人都現場體驗了一把。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能生動地感受到所學的知識可以用在哪裏,或者生活中哪裏可以找到解釋。”學生朱雨純介紹説。

正是因為如此,今年11月結束的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莊松林、鄭繼紅等教師指導的學生創業團憑藉“用激光照亮未來——白激光光引擎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創業項目一舉奪得了高教主賽道金獎,是上海高校在本屆大賽高教主賽道中的三個金獎之一。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李蕾

來源:作者: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