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你的關切 | 化解“輔怒症”,家長如何掌握正確的陪伴“姿勢”

【讀者來信】

該報個課後作業輔導班嗎?

隨着家裏的“神獸”功課變多,我們夫婦簡直不堪忍受輔導作業的“重負”。不談作業父慈子孝,只要一輔導功課,不管是我還是先生,總是忍不住怒吼,有一次還差點動手揍“熊孩子”。我們每天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陪孩子寫作業,但成績並不見起色,我們真是氣餒,但又不敢真的放手不管。

不僅我們家這樣,我發現身邊很多家長也同病相憐。最近,有怒燒孩子作業本的爸爸説自己“缺乏有效的情緒管理”。熱搜上更是三不五時就能看到,有家長因為輔導孩子功課被氣得血壓升高。為了我們和孩子彼此的身心健康,是否應該給她報個專門的課後作業輔導班呢?

——讀者  王女士

讀者:回應你的關切 | 化解“輔怒症”,家長如何掌握正確的陪伴“姿勢”

【記者調查】

眼下,“輔怒症”正成為親子關係的一大“殺手”。王女士的煩惱也是全國不少家庭的心聲。據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全國近76%的家庭曾因寫作業問題產生過矛盾,80%的媽媽在輔導作業的時候想打孩子。

記者就此採訪了滬上幾位教育專家,請他們來為廣大家長支招。專家指出,“所謂的輔導機構看似減輕了家長的負擔,其實‘治標不治本’。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時產生情緒波動很正常,但是必須及時發現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否則,不僅傷害親子關係,甚至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還有專家建議,掌握陪伴孩子學習的正確“姿勢”並不複雜——家長不要糾結於眼前一道題的對錯,而應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和方法,給孩子試錯的空間,做一名聰明的“觀察者”而不是恨不能以身代之的“監工”。

將一道題的對錯轉移為對孩子的負面評價,只會造成雙向傷害

“上課不認真”  “總是東張西望”“怎麼教都不會,真是笨蛋”等常見的語言暴力,甚至撕本子,乃至肢體傷害等,是不少家長輔導作業暴怒後的常見反應。

教育專家指出,孩子並不會因為家長的情緒暴燃就突然“開竅”。“缺乏情緒管理”帶來的雙向傷害,長此以往只會損害親子關係,也將導致家長格外的挫敗感乃至失去教育信心。

“盛怒之下,家長往往容易將一道題的對錯轉移為對孩子的負面評價,這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恐懼和對父母的不信任感。這對親子雙方都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對親子關係的傷害後患無窮。”靜安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主任陳小文經常接到家長關於“情緒管理”的諮詢。

他建議,當家長髮現自己快要失去理智時,不妨坦率告訴孩子“我正在生氣,需要想辦法冷靜一下”,然後去另一個房間喝口水或是出去走走穩定情緒。其實,這也是教導孩子,面臨人際衝突時的應對方法。

放手讓孩子自主思考,代替包攬或“代勞”作業

上海師範大學一位教育學專業的教授告訴記者,很多時候,家長的怒火往往來自他們以相對“高階”的思維來看待孩子的學業問題,甚至慣性地以成人思維教導孩子,但這不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比如,有的“文青”家長大包大攬指導孩子寫作文,但寫作要從每個人不同的個性和對世界的觀察感悟出發,家長無法替代孩子感受和表達。

如果孩子做作業遇到困難需要求助,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自主思考、共同討論。仍然得不出答案,家長們也可以適當示弱,告訴孩子這個題父母也不會做,鼓勵孩子第二天去學校問過老師後,再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

以檢查作業為例,不少家長從頭到尾幫孩子檢查對錯,看似付出大量精力,實則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機會。陳小文勸告家長們,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正確的檢查方法,否則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力將發展緩慢。即便剛開始時孩子的作業需“返工”,家長也應該寬容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是日積月累的過程,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狀態是基礎,家長不能因為無法控制情緒而將孩子交給託管機構或老師。

同時,他表示,家長不論是在一旁玩手機,還是一絲不苟地“盯梢”,這些打着陪伴旗號的行為實則都會讓孩子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孩子做作業時,家長可以在一旁安靜地看書或處理工作,只在孩子有需要時提供輔助。


  作者:儲舒婷

       圖片:視覺中國

  編輯:範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0 字。

轉載請註明: 讀者:回應你的關切 | 化解“輔怒症”,家長如何掌握正確的陪伴“姿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