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飯碗的來了。”目前正值滬上中小學發招賢榜補充新師資的季節,一些示範性高中傳出的預錄取名單特別亮眼,幾乎清一色是國內頂尖“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其中不乏博士學歷。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高學歷人才甘願從事基礎教育,是不是大材小用?傳統師範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是不是被擠佔?如此現象又會為我國師範教育轉型提出什麼樣的新課題?
這幾天,本市一所知名中學的新招聘教師名單在坊間盛傳,十多名擬錄取者中,博士佔了近四成,其餘均為碩士;除一人是上外畢業的,其他都出自北大、復旦、同濟這樣的“名門”,連華東師大的畢業生也僅佔不到五分之一。“放眼上海的市級示範性高中,這幾年招聘不約而同都把門檻定在原211高校以上,幾大主要學科基本上招的都是985高校碩士博士。一般師範院校本科畢業生也會很自覺地將簡歷投向小學,充其量是到初中碰碰運氣。”一名滬上高中校長感嘆説。
“有越來越多的非師範生特別是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參加到基礎教育的教師隊伍中來,這肯定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進才中學南校校長亓大江説,現在教師隊伍選人用人也更加多元。在一些新開辦的學校,每年招聘的新教師中,非師範生並不少見。另一方面,名牌高校高學歷畢業生的就業觀也有很大變化,並不覺得與師範生競爭從教崗位丟面子。
有意思的是,鑑於非師範院校畢業生從教意願逐年提高,國內已有一些綜合性大學開始增設師範專業,例如南京大學就專門成立了陶行知教師教育學院。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並非“創新”,眾所周知,上世紀50年代初,人民教育家於漪就畢業於復旦大學教育系,只是後來全國院系調整,復旦不再設教育專業。當然,目前對高水平綜合性大學要不要開設師範專業也存在不同聲音。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綜合性院校舉辦師範專業,要發揮綜合性優勢,必須重視教學。因為,我國綜合性院校普遍存在重學術研究、輕技能培養的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高校的學科交叉優勢就不能很好地體現在師範專業教育上。
目前,有綜合性院校、“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願意留在大城市到中小學任教,基層學校普遍評價是這些學生整體素質不錯,但要適應教學崗位尚需一段“職業化”過程。對此,上海師範大學初等教育系主任王健表示,理想的狀態應該是“讓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但也要客觀地看到,名牌大學畢業生進入基礎教育崗位的畢竟是少數,他們也不是基礎教育師資補充的主體,支撐基礎教育師資隊伍的依然是師範生。名牌大學畢業生進入示範性高中,有利於實現高水平的因材施教和拔尖創新人才的早發現、早培養。“我們剛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名牌大學畢業生和師範生在從教若干年後,影響他們事業成就的因素中,第一學歷並非關鍵變量。對教育事業的情懷、對學生的愛、對業務的鑽研等,決定了他們能否真正成為一名好教師。”王健説,教師是“臨牀性”很強的職業,我們不僅要做大做強師範院校供給的“基本盤”,也要挖掘高水平綜合性大學裏樂於從教者的“活泉眼”。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