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學生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簡稱“星火計劃”) 十五、十六期來自21個院系的25名學員完成了在歐洲為期兩週、以“歐洲的學術創新”為主題的社會實踐。無論是對歐洲前沿科技的近距離洞察,還是對其教育與創新模式的探索,亦或是對當地社會文化的調研,每位同學都圍繞着自己的獨立課題進行了深度調研與思考,拓寬了學術研究的國際視野。這是三年來清華學子的首次海外社會實踐。
學員參觀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lain Aspect 教授的實驗室
本次社會實踐支持“星火計劃”學員基於自身興趣和研究方向,“一人一策”制定獨立的調研課題,前往歐洲頂尖高校、實驗室、科技企業,與世界頂級科學家、創業者等進行深入交流。在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學員們拜訪了何飛讓教授,針對里昂工業革命史、里昂如何面對逆工業化問題進行了交流調研。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4名清華校友與學員們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課題以及留學經歷。
支隊參觀諾貝爾獎博物館
歐洲學府的著名實驗室及其學者帶給學員們很多啓發。在參觀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蘭·阿斯佩教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後,來自致理書院的十六期學員馬浩然表示,阿斯佩教授課題組對超冷原子的穩定調控技術對自己的調研課題《基於光子科學的原子分子物理》具有很大的啓發性。在參觀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微納電子實驗中心內的光刻機等先進設備,瞭解該中心學者對集成門電路、柔性半導體材料等前沿應用的探索後,來自醫學院的十五期學員李若帆表示,這次交流不僅讓大家瞭解到歐洲的半導體研究前沿工作,還深切地體會到多國學者通力合作的培養方式帶來的巨大潛力。“該模式是全球化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良好合作範式。我們也應該加深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增進本國與歐洲的半導體產業交流,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以此應對單邊主義制裁和技術封鎖”。李若帆説。在與德國科學院院士赫爾伯特·梅爾教授座談交流後,來自未央書院的十六期學員韓憶飛説:“梅爾教授長期關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能源問題,在和他的交流中我認識到,隨着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的逐步提高,‘削峯填谷’亟需儲能技術的發展。”梅爾教授也對“星火計劃”學員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他們進一步開拓國際化視野,為世界的科技進步與和平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自2007年成立以來,清華“星火計劃”共招募十六期學員,覆蓋794名學生,涉及能源環境、信息技術、先進製造、人文社科、基礎科學等諸多領域。學員們累計參與科研立項千餘次,發表近400篇學術論文和10冊學術專著,申請專利90項。學員中產生了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得主39位,全國“挑戰杯”特等獎得主10位。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雷嘉
編輯/李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