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青史回聲,今天我為大家講述是明末抗清名將——晉王李定國。
李定國,字寧宇,陝西榆林人。本農家子,十歲為張獻忠所掠,喜其貌度不恆,養以為己子。
……
定國長八尺,眉目修闊,軀幹洪偉,舉動有儀度,於羣盜中獨以寬慈著。喜接文士,通兵法、緯象,讀《通鑑綱目》,略通大義,不樂為盜。以幼鞠於獻忠,莫能自拔。所部將二萬人,隨獻忠馳突豫、楚。
這是明末清初思想家船山先生王夫之在他的《永曆實錄》中對李定國所做的傳。
王夫之是誰?他可是與顧炎武、黃宗羲三人並稱為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能讓他做傳的人,要麼是大忠大義之人,要麼是大奸大惡之徒。而李定國顯然是屬於前者。
李定國
在我們大多數人認知裏,明朝滅亡是從崇禎帝煤山自縊的那一刻算起。沒錯,官方上都認定1644年為明朝滅亡的時間,但嚴格意思來講,這種説法不太全面。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禎帝自縊身亡,大明朝可以説是滅亡了,畢竟皇帝已經死了,首都也讓人給佔了。不過可別忘了,明朝還有另外一個“首都”——南京,當年朱棣靖難之役後,將都城遷到了北京,而南京並沒有説失去了首都之位,只是作為陪都。和北京一樣設有六部,轄南直隸。但是南京的六部一般不管什麼事兒,只是太子鍛鍊和大臣養老或變相流放的地方。
大明朝如果能夠永享天下,南京自然就一直作為陪都。可是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大軍給佔領了,皇帝也死在了煤山,這下子南京陪都的地位就油然而生。當時南京六部官員讓福王朱由崧登基,重建大明,這就是歷史上的南明弘光政權。
弘光政權
不過弘光政權也是曇花一現。滿清八旗軍一路從山海關南下,先是破北京,後一路南下,攻佔了南京,滅掉了所謂的弘光政權。事情到這裏並沒有結束,那些大明忠臣紛紛從朱氏子孫選擇繼續重建大明朝廷,當時就出現了兩個南明小朝廷:一個是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這就是隆武政權,不過隨着鄭芝龍的降清,隆武朝很快就滅亡了;另一個則是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和明朝那些官僚,他們兩派聯合起來,在西南地區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這就是永曆政權,而這也是南明最後一個政權。
雖然南明處在最艱難的階段,尤其各個南明政權覆滅,但也不乏忠臣良將,其中張獻忠的大西軍的李定國就是其中一位。
就像我開頭所説的,李定國是張獻忠義子。在王夫之的《永曆實錄》裏,李定國是後來才取的,而且還是被人販子賣給了當時還是流寇佛張獻忠。後來他被張獻忠看上,於是收其做了義子,並改姓張。張獻忠可不只有一個義子,他一共有四個義子,其中長子是孫可望,而次子就是李定國了。而李定國也沒辜負他義父麼栽培,他作戰勇敢,經常一馬當先,所以人稱“小尉遲”。
不過李定國的巔峯時期並不是在還是張獻忠帳下的時候,真正的輝煌反而是在投靠永曆政權之時。
永曆政權
張獻忠死後,餘部紛紛同意李定國的想法:扶明反清。當然,李定國也不負所望,以他一人之手,深深將永曆政權打出威名。在這幾個南明政權裏,也只有永曆政權是苦苦支撐了近二十年。
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它捐棄前嫌,同意孫可望、李定國等大西軍殘餘力量加入進來。
兩蹶名王,天下振動
大西軍的加入,瞬間讓局勢發生逆轉:李定國率軍東出湖南,率先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又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全省;最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
同時,其他大西軍統領,孫可望、劉文秀也取得了相應的勝利。不僅如此。遠在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部也不甘示弱,也趁機發動對清廷的攻勢。一時間“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
李定國反清
因此大功,永曆帝冊封李定國為晉王。
有一句話説得好:堡壘通常是被內部攻破的。外部受到威脅,倒還好,可以暫緩內部矛盾,聯手抗敵。;而一旦外部危機解除,矛盾就凸現出來了。只可惜,永曆政權歸根結底,是亡於內鬥的。而這內鬥雙方就是李定國和孫可望。
孫李相爭,清廷得利
自從大西軍投靠永曆政權後,孫可望一直是有怨恨的,但架不住大西軍上下一致同意扶明抗清,沒辦法就同意了。作為大西軍的一把手,孫可望是有野心的。當看到李定國的功勞高過自己,還被封為晉王。他坐不住了,決定暗中對李定國不利。
不過最終在士兵的倒戈下,失敗了,隻身逃往清廷,做了民族敗類!而孫、李之間的不和導致了永曆政權的實力大大受損,清廷看準機會,進逼雲貴川,李定國節節敗退,最終失敗了。與此同時,永曆帝逃往緬甸,再也沒有收復河山的雄心壯志,不願回國。最後,在清軍的壓迫下,緬甸國王交出了永曆帝父子,永曆帝被吳三桂所殺。
身死異鄉,流傳於世
得知永曆帝的死訊,李定國大哭,深知永曆帝已死,扶明抗清的旗幟也就沒什麼作用了,加上兵馬還在緬甸境內,隨時會受到進攻,強弩之末,無回天之力,不久憂鬱成疾,臨終前,囑咐自己麼兒子:“寧死荒徼,無降也!”一代英雄豪傑就這樣身死異鄉。可悲可嘆!
李定國雖然身死,但至今雲南人仍然視定國為滇中的脊樑!他死後的部下們並沒有回國,而是散落在緬甸北部山區,形成了如今的緬甸果敢族。
李定國的事蹟,也讓幾百年後,民國時期的雲南都督蔡鍔視為榜樣。他的英名流傳千古!
參考資料:
《永曆實錄·李定國列傳》·王夫之
《李定國》·百度百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