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是東晉權臣,他活着的時候,一天到晚想着要取代東晉,建立自己的王朝,可是一直下不了這個決心。他還比不上曹操,曹操好歹加九錫稱魏王了,可他連九錫都沒加上。
謝安天天在朝中拖延桓温加九錫的時間,結果把桓温給活活拖死了。桓温死了以後,他兒子桓玄就很不高興了,本來有機會做皇太子的,現在連個王爵都繼承不了。
長大以後的桓玄,因為桓温曾打算造反的原因,所以總是被東晉朝廷所懷疑,能做的官也都是一些不沾權力的小官。
不過桓玄的父親桓温和叔叔桓衝常年在荊州地區有威望和人脈,這也就成了桓玄發家致富的基礎了。在王恭與朝廷丞相司馬道子之間鬧掰了以後,桓玄果斷霸佔了荊州,成為了一方諸侯。
這個時候他不光要做地方上的諸侯,他還想着稱帝。於是在除掉司馬道子、司馬元顯和劉牢之等人以後,桓玄開啓了自己的篡位之路。
在奪取東晉朝廷控制權以後,他將本族的兄弟們各自封為地方上的封疆大吏,自己獨掌朝中大權,儼然成為了另一個曹操。
此後他完成了父親桓温沒有完成的夢想,加九錫,封楚王,建立了桓楚王國。隨後更是廢掉了晉安帝,自立為皇帝,建立了桓楚政權。
劉牢之是被除掉了,北府兵也成了一個擺設,但是部分北府兵的將領其實還沒有氣餒。尤其是劉裕,依舊有恢復北府兵的想法。
在桓玄稱帝以後,劉裕帶兵在京口地區起義,招納了不少北府兵的舊部。他的老上級劉牢之是被桓玄給害死的,所以他跟桓玄之間必然是有深仇大恨的。
再加上桓玄篡奪了東晉的江山,劉裕騎兵討伐桓玄就有了名義。劉裕先攻佔了京口和廣陵,將這裏的桓家將領都給宰了。隨後帶兵進軍建康。
當時桓玄也比較緊張,他任命桓謙為征討都督,前去與劉裕決戰。可惜前鋒部隊在與劉裕交戰時幾乎全軍覆沒,顯然桓玄的人馬是打不過劉裕的。
這個時候桓玄想了個,居然讓一幫道士做法來對付劉裕,這簡直是昏了頭的招數,要是做法真的有用,曹操敢隨便挖掘漢朝的陵墓嗎?
做法沒用以後,桓玄又集結了兩萬人馬來對抗劉裕,劉裕這邊雞賊啊,他先故作疑兵,導致桓謙停滯不前,此後又以北府兵名將的身份震懾住了桓謙手下的那些將領,這些人昔日很多都是北府兵的將領,他們知道劉裕有多厲害。
因此這一戰劉裕徹底擊垮了桓謙的人馬,桓玄得知以後,知道健康大業不保了,所以就帶着士卒們西逃去了。
桓玄西逃以後,其實他的江山基本就保不住了。本來地位就不穩,又加上不斷更換戰略要地,自然是落得敗亡的下場了。
桓玄在登基稱帝的時候,並沒有對東晉皇室斬盡殺絕,這可能是他的失誤,也可能是一種戰略構思。尤其是桓玄沒有宰了晉安帝,所以很多東晉的大臣和宗室們,都還抱有復國的希望。
這就是桓玄做事不夠乾淨的結果,當時晉安帝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所以在桓玄兵敗如山倒的時候,大家想着的不是如何幫助桓玄恢復江山,而是想着如何幫助晉安帝重新奪回帝位。
畢竟東晉皇帝在位,那麼東晉這幫士族大臣和宗室大臣們的地位都能夠得到保障。如果是桓玄在位的話,一切就要重新去平叛了,這幫人心裏可沒有安全感。
因此桓玄被殺了以後,桓楚政權就立刻被東晉給取締了,大家對東晉還是有感情,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而且桓玄的桓楚政權只存在了3年時間,地盤也沒有東晉王朝大,這期間東晉王朝等於是沒有中斷過,所以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自然是沒有東晉王朝高的。
東晉王朝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王朝,因為從司馬睿建立東晉開始,其實皇帝就沒什麼實權,軍政大權一直都在權臣手裏,一時間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説法,説的就是王導之流。
後來又有舊時王謝堂前燕,説的謝就是謝安這一族。此外桓温、王恭等人,一直都是覬覦皇位的權臣。因此整個東晉一百來年,全部都是權臣執政期間。
任何一個時期,其實都可以拿出來算作一個權臣時代,桓玄建立的桓楚政權,只是這眾多權臣時代中的一個。
他雖然建立了政權,但是政權存在時間短。相反那些士大夫能夠長達百年將家族立於不敗之地,反倒是比桓玄更加厲害。
因此我認為桓楚政權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取代東晉,因為如果這算是取代的話,那麼東晉從建立開始就一直在被人所取代。
桓楚政權在東晉王朝內部建立,也在東晉王朝內部滅亡。所佔據的時間也是東晉王朝的一部分,甚至連朝臣、貴族都跟東晉王朝一樣,所以桓楚政權沒有必要另外作史。
劉裕在擊敗了桓玄以後,逐漸平息了東晉內部的叛亂,將東晉重新拉上了正軌。他甚至帶兵北伐,一路打下了長安,大有恢復中原的跡象。
可惜這個時候他的首席軍師劉穆之死了,為此他只能趕回去提前稱帝。劉裕號稱是皇帝殺手,這輩子至少殺了六個皇帝,桓玄捨不得殺的晉安帝也死在了他手裏。
可見劉裕這種殺伐決斷的人,才能建立大業。桓玄畢竟是有些優柔寡斷了,光靠家族的基礎,是很難建立大業的。
參考資料:《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