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長平之戰,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但是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能怪趙括?今天小編帶領大家看長平之戰的另一面。
我們先梳理一下長平之戰的背景。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決勝之戰。隨着春秋戰國400餘年的發展,天下一統的大勢愈來愈顯。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綜合國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天下列國從原來的悲秦到後來的苦秦,正當秦國一次一次的挫敗了山東六國的合眾聯盟之後一統天下的勢頭,再也不可阻擋。
但是,正在此時弱小的趙國聽過了長達數10年的胡服騎射一躍成為軍事強國。成為了戰國後期唯一能夠在軍事實力上與秦國抗衡的超級大國。然而趙國的強大僅僅是軍事實力上的強大。在綜合國力上還略遜秦國一籌。所以這時的趙國君臣都想着蓄積實力,避免與秦國正面爭鋒。誰知這時候弱小韓國為了自保。將自己的上黨郡先贈送給了秦國,最後又迫不得已被趙國奪了去。上黨郡秦趙之間緩衝的最後地帶。為了爭奪這塊地盤,秦趙兩國曾經多次斡旋。但談判的結果都是無效,最終由秦昭襄王決定,舉傾國之力攻打趙國,趙國無奈只好集結全國大軍與秦國抗衡。
長平之戰前期,也就是在相持階段是由趙國老將軍廉頗掛帥。廉頗認為秦軍雖然兇猛,但是遠離本土,糧草供給困難。所以就採用持久戰術的方法,積極防禦。但是他沒有料到,秦昭襄王已經下定了決心要一舉吞掉趙國,這一場防禦的持久戰竟苦苦的打了三年。秦國和趙國雖然是大國,但是兩國誰都沒有能力長期支撐高達數10萬隊的開銷。
公元前259年,秦趙兩國相繼大早,秦趙兩國朝野,都有罷兵的打算,然而秦昭襄王卻認為,長平之戰既然開打,就算不滅掉趙國,也是削弱它的大好時機。所以他聽從了白起的建議,一力堅持。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來便是農業大國。擁有較雄厚的糧食儲備。但是趙國卻不一樣,趙國山多平原少,而且國家以騎射,尚武為榮,糧食儲備根本沒有多少。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的趙孝成王一天只吃一頓稀粥。將軍糧全部運往前線,供給將士。但是數10萬大軍一天要消耗多少糧食?一個月要消耗多少糧食?這是無法計算的。
可以這樣説,就算當時趙括不主動出擊。那麼總有一天,趙國也會被秦國所拖垮。正當這個時候,年輕的趙括自告奮勇。親自率領四五十萬大軍主動出擊秦軍。結果被白起包圍。我們總把長平之戰的趙國慘敗,怪罪於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不會實際應用。其實在那個時代,在那種情況下,莫説是趙括,就算是他爹馬服君趙奢再生,也只有消極防守和積極進攻兩種方式。可惜,老天爺並沒有給趙括太多的表現機會,長平一戰,他落下了一個紙上談兵的罵名。然而我們卻忘卻了,在趙國瀕臨絕境的時候,是年輕的趙括奮着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與秦國決戰。
在趙括被圍的時候,他並沒有因為身臨絕境而屈膝投降。而是依據地形節節阻擊,實施突圍。從這一點來説,趙括還是一個非常有骨氣有頭腦的將軍,在被圍長平46天的時間裏,發動了大大小小近300次突圍,我們想一下,在這46天裏,沒有援軍,沒有糧食補給,他是怎樣鼓勵將士們一次又一次的,向強大的秦軍進行反擊,如果沒有一點真正的統兵之能,他能主持這麼多次的突圍嗎?還有一點,我們要清楚,那就是趙括作為一個將軍,他是真真正正的暫時在向敵人衝鋒的戰場上的。
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勝利了,但卻是慘烈的勝利。據統計,長平之戰中秦國兵力損失高達20餘萬,如果趙括真的是無能之人能夠組織這些卑微的士兵,發動滅絕性的反衝擊嗎?
一言以蔽之,趙括在熟讀軍事理論的基礎上,他也許有着重理論輕實踐的毛病。但是他是有真正的軍事才能的。我們只需要讓他多鍛鍊幾次,也許他就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也未可知。但是很不幸,他這個剛剛出生的老虎,一上場就碰見了狠辣的白起。也許白起知道他是一個將星,所以必須在自己活着的時候將趙括扼殺在將星的搖籃裏。從此,一代將星趙括從此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