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走在路上,鞋帶鬆了,自己還不會系,只能求助於媽媽,也許在媽媽看來,孩子依賴自己是正常的,但是隨着孩子年齡增長,他不會想媽媽為他付出有多麼辛苦,只會抱怨媽媽為什麼沒有教他做這樣簡單的事情,過度的依賴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能力,因此不得不去依賴於父母的照顧,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既表明了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同時也能夠讓孩子有更大的進步空間,過度依賴不僅會造成孩子不會檢查,糾正自己的錯誤,同時還會讓孩子不會獨立思考問題,不知道如何去交朋友,甚至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心。
通過以下行為判讀孩子是否過度依賴?
1、在集體中不知道如何去交朋友。
只知道依賴於組織者,比如在班集體只知道找老師求助或者找班級幹部,不知道要如何去和其他的孩子一起交朋友。
2、不會自己安排事情。
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都會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有些孩子只知道去請示或者去接受別人的要求和建議,比如在學校的時候遇到事情總是向老師求助,如果老師不在旁邊,就獨自一個人不知道做什麼好,即使是參加集體活動,如果沒有人手把手去教他,孩子就會顯得退縮,不願意去加入。
3、不能獨立寫作業。
有一部分孩子,當父母不能夠輔導他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就不知道應該去做作業,只有在父母的監督和督促下,孩子才能夠按部就班的去完成。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更加獨立?
1、學會自查。
讓孩子學會檢查自己的行為開始,教會孩子每一個角色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比如在家庭當中,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份子,就應該關心家庭生活中的一切,主動做家務,主動幫助父母去完成一些事情。而在學校,孩子的身份是學生,就要完成自己所做的事情,瞭解自己分內應該去做的事情。
2、鼓勵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孩子也同樣如此,父母要鼓勵孩子獨立的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害怕孩子會犯錯,只有通過不斷的試錯,才能夠讓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的去完善,同時也能夠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3、讓孩子學會社交。
孩子從三歲開始就要進入幼兒園,這個時候就開始進入了小小的社會,需要自己獨立去交朋友,接觸新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鼓勵孩子去交朋友,學會與其他小夥伴在一起互相配合,這樣也能夠給孩子更多的鼓勵。
4、父母學會放手。
孩子長不大的最根本原因是父母代勞,因為父母事事包辦代替,這樣只會害了孩子,孩子雖小,但他有自己的頭腦,思想和情感,作為獨立的個個人來説,父母只要在他年齡小的時候,階段性的幫幫而已,隨着年齡增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成長。
想要讓孩子學會自力更生,那麼父母就應該在生活中不斷的去培養孩子,讓孩子多去感受體驗,這才能知道什麼事情自己會做,能做什麼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從哪些小事開始?
1、按時睡覺。
很多家庭習慣早上叫孩子起牀,晚上哄孩子睡覺,這隻能讓孩子完全依賴父母,要學會讓孩子按時上牀睡覺,並且教他如何使用鬧鐘在在固定的時間自己起牀,養成良好的生物鐘。
2、準備好個人物品。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放置上學用品的專用箱,這樣孩子就可以自己獨立去準備這些東西,在最初孩子準備不好的時候,父母可以有列清單的方式輔助孩子去完成這些,幫助孩子去整理,上學所用的物品並不是家長的工作,這應該是孩子學會的第一項任務。
3、獨立做作業。
對於缺乏獨立能力的孩子,父母可以輔助性的幫助孩子去做作業,比如幫他讀懂題目,然後幫助孩子如何利用好時間,獨立去做好作業,逐步地增加孩子自我的學習時間,在這一個過程當中只要孩子有進步,就應該對孩子進行獎勵,慢慢就會讓孩子養成按自己安排作業時間的習慣。
4、學會做自我規劃表。
可以幫助孩子每星期繪製一張圖表,列出孩子想要完成的事情,以及在這一週之內必須要完成的事情,讓孩子提前做好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去檢查自己是否達到了這些行為,如果達到情況,要給孩子適當的獎勵。如果沒有達到,要幫助孩子進行適當調整,這樣才能夠讓孩子知道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能夠完成哪些事情,在不斷的調整之下,孩子就學會了做計劃,也能夠更輕鬆的完成事情。
沒有獨立思考習慣的孩子就沒有獨立性,要培養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才能夠有機會讓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做什麼,更能夠讓孩子知道未來自己能夠完成哪些事情。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