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學家錢鍾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或許有些人可能只是熟知《圍城》或者是與楊絳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但是現在想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他考上清華的故事,錢鍾書高考語文英語分數極高,但是數學只有十五分。
但是在那個年代,清華大學的規定是隻要有一門學科成績超過85歲,因此不算破格錄取,於是便被清華錄取了。其實清華“破格錄取”的名人還有很多,例如來往一名文壇巨匠朱自清,他的數學成績是0分,但是語文總分一百分的試卷他考了98分。
但是今天我們想説的並不是這兩位,而是另外一個被清華“破格錄取”的考生,這名考生就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周祖謨,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的入學考試,當時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出國訪學為歸,劉文典暫且代替中文系主任的位置,劉文典自然要為招生考試的事情憂心,不能隨便敷衍它關乎着眾多學子的前程。
按照清華慣例於是找到德高望重的陳寅恪先生為他們出題,再三考慮之下,劉文典想起來了陳寅恪先生,他是清末知名的國學大師當之無愧,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傳奇人物,在清華校園中,老師和同學遇到文史方面的相關問題都向他請教,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也是陳寅恪的徒弟。
劉文典突然前來拜訪陳寅恪先生,陳寅恪先生要前往北戴河修養,於是匆匆擬了兩道題目。其實陳寅恪幾乎每年都參加清華大學入學考試的批卷,對於那些俗不可耐的試題已是滿腹牢騷,他認為國文入學考試要形式簡單而涵義豐富,要與華夏民族語言密切結合,趁着這個機會他嘗試新的方式考驗考生們。一道作文題名字叫《夢遊清華園記》,另外一道是對對子題,上聯是:“孫行者”。在外人看來陳寅恪在應付完成任務,這似乎是一道很普通的卷子。
陳寅恪出的作文題目《夢遊清華園》,陳寅恪經過認真謹慎的考慮,才定下這個題目。如果考生曾經遊歷過清華園,直接寫心中印象就可以了;如果沒有遊歷清華園,考考生不妨在夢裏遊歷一回,任意想象,這是一道具有極大自由度的題目。對於有一定文化涵養和文學功底的考試而言並非難事,完成這樣一道考題是清華大學的門檻之一,如果一道作文題都無法寫出來又敢考清華呢?
第二道題對子,僅有三個字的上聯:孫行者。短小精悍,陳寅恪覺得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考察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熟知程度,陳寅恪設定了兩份答案,一個是王引之,另一個是祖沖之。
第二道考題看似十分的簡單,多數人交了白卷。
陳寅恪先生沒有想到自己出的一道題目難道了這麼多人,有人對的是“豬八戒”“唐三藏”視為不合格,“王引之”“祖沖之”勉強算合格,只有一位考生得滿分,他回答“胡適之”,他就是我們上文所説的周祖謨。
批閲了無數份考卷之後,多數同學交白卷這讓陳寅恪感覺很失望,考生的回答都不盡人意,正當陳寅恪心灰意冷之時,他看到了周祖謨的試卷,彷彿看到了一束透過黑暗抵達黎明的光,陳寅恪興奮他認為這個學生的答案一定要給滿分,是什麼驚豔答案才能讓陳寅恪如此欣喜若狂而又得到滿分,那個令他欣喜萬分的答案—胡適之。
陳寅恪給出解釋,其實這個上聯是一個無情對,需要求逐字逐詞,對仗工整 。究竟這道題目有多難,才能被稱為無情對,之所以叫“無情”就是上下聯內容上一定不能相關。其實這個對聯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是卻難度非凡,屬於對聯中的無情對。
那麼無情對到底有多難?其實無情對,就是要上下聯每個字都要相對,並且內容不能有關聯,所以難度自然高,因為內容不相關,像沒有感情的兩個句子,所以被稱為無情對。
後來考試成績公佈,眾人為考生鳴不平,清華大學遭受非議,在學術界引發一片譁然,久久不能平息。民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就發生在此時,推行白話文已經十數年,對於整個教育體系而言,白話文處於絕對統治地位。如今大家已經學白話文,為何還要出一道對對子的題目,認為清華大學明擺着要為難學生。
有人認為陳寅恪在開倒車,新時期要有新氣象,不應該用對對子考學生,後來陳寅恪先生在《清華暑假週刊》上發表自己的文章,解釋自己出題的初衷,他認為在真正中國文法沒有成立之前,學術界不要過於極端,應該尋找一種過度的方式,而他認為“對對子”是一種暫時的方式,向眾人解釋其巧妙的用意,風波才得以停息。
我們再轉過身來再來分析這個對子,“孫行者,胡適之”,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更加深層次賞析一下這個對子:
在對仗方面,“孫”“胡”二者都是姓氏,若各自再加上“犭”,便成了“猢猻”;“行”是“去”“走”的思,“適”是“到”“往”的意思,兩者皆為動詞;“之”“者”兩字都是虛詞,因此“者”對“之”非常合適。
在平仄方面,對對子和春聯和律詩非常相似,講究平仄。孫行者,平平仄;胡適之,平仄平,平仄方面符合規則,也是極為巧妙的。正因為各個方面精妙絕倫所以值得給滿分。
五千年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保留了數不勝數的財富,對對子是其中一種,財富在歷史人物身上散發着,在民族血脈中流淌着,這些東西看似無用卻總能在最重要的時刻幫到你,周祖謨便是因為一道對對子題,在眾多考生中脱穎而出。
文/笙簫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