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著《西遊記》中有很多前言不搭後語的事,或者説是作者吳承恩的伏筆吧,今天書生要説的是一件關於孫悟空的伏筆,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是石頭裏蹦出來的,美猴王根本無名無姓,是方寸山的菩提祖師給他取了孫悟空這個名字,試問後來孫悟空回到花果山被鬼差勾魂,九幽地府的生死薄上怎麼會有孫悟空的名字,還説其342歲壽終?到底是誰把孫悟空的名字添加上去的?菩提祖師和這個人有沒有關係?
話説花果山的天生石猴想學長生不老之術,就紮了個竹筏漂洋過海尋找仙人準備拜師學藝,一路尋來不知覺已經八九年了,終於在一個樵夫的口中得知一真仙的住處,這猴王才尋到靈台方寸山拜入了菩提祖師門下。菩提祖師問了猴王的情況,得知其是天生石猴就幫其取名為孫,正好菩提祖師説其門下有十二個字分派取名,猴王正排到“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中的悟字,因而菩提祖師給其取了個法名“悟空”正是:鴻蒙初闢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可參考原著《西遊記》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中的這一段:
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猴王聽説,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麼?”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正是:鴻蒙初闢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後來十年間孫悟空就在靈台方寸山修行了,菩提祖師是在最後三年才教孫悟空“長生之術”的,而且就在孫悟空學會了“地煞七十二變”和“筋斗雲”後沒過多久,菩提祖師就把孫悟空給趕走了,叫其從哪裏來回哪裏去。
孫悟空回到花果山成了美猴王,還和牛魔王他們來了個不打不相識,孫悟空又去了趟東海水晶宮淘到了一身的裝備,孫悟空頭戴一頂鳳翅紫金冠,身穿一副黃金鎖子甲,腳穿一雙藕絲步雲履,一路打出了水晶宮回了花果山,唬得眾猴一齊跪下道:“大王,好華彩耶,好華彩耶!”悟空滿面春風,高登寶座,將鐵棒豎在當中。孫悟空在猴子猴孫面前表演了一下如意金箍棒,就開始大擺宴席準備慶祝了。孫悟空到處遊玩與人切磋武藝,有一日孫悟空邀請了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犭禺狨王,七兄弟聚集一起喝酒,孫悟空在酒醉時被地府鬼差勾魂了。
等到孫悟空迷迷糊糊酒醒,睜開眼睛一看到了幽冥地府了,接着孫悟空就大鬧地府了,把十殿閻羅嚇得連忙稱“上仙”大叫“抓錯人了”可惜孫悟空不信要查生死薄,最後在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號上,方注着孫悟空名字,乃天產石猴,該壽三百四十二歲,善終。接着孫悟空改了生死薄把自己的名字給劃掉了,而且把猴屬之類有名的都劃掉了,又一路拿着金箍棒打出了九幽地府。此前孫悟空和十殿閻羅對話時,説了這麼一句話:“我老孫修仙了道,與天齊壽,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為何着人拘我?”試問到底是誰派人去拘孫悟空的?生死薄上又怎麼會知道天生石猴叫孫悟空?
以前估計很多人都以為九幽地府是十殿閻羅説了算,但是在《西遊記》這地府中還有一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薩,他才是九幽地獄真正的掌控者,即如此大家説地藏王菩薩也是屬於佛教的,他該不該聽如來佛祖的?
???而很多學者都猜測菩提祖師就是如來佛祖的化身,看到這裏,這菩提祖師的真實身份就算不是如來佛祖也和佛教脱不了關係,就是菩提祖師把天生石猴孫悟空這個名字告訴地藏王菩薩的,而在地府中地藏王菩薩絕對有能力修改生死薄。
????這一切就是為了讓孫悟空觸犯天條,相對於孫悟空大鬧東海水晶宮,這只是一個小罪,因為在《西遊記》中龍族的地位很低,想想涇河龍王和小白龍犯個小錯就要斬首,就算東海龍王告到玉皇大帝那,也不會理會此事,只有孫悟空真正的犯了天條。孫悟空篡改了生死薄,地藏王菩薩沒出來阻止。後地藏王菩薩還向玉皇大帝上表告了孫悟空一狀,表文是這樣寫的: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表文進上,幽冥境界,乃地之陰司。天有神而地有鬼,陰陽輪轉;禽有生而獸有死,反覆雌雄。生生化化,孕女成男。此自然之數,不能易也。今有花果山水簾洞天產妖猴孫悟空,逞惡行兇,不服拘喚。弄神通,打絕九幽鬼使;恃勢力,驚傷十代慈王。大鬧森羅,強銷名號。致使猴屬之類無拘,獼猴之畜多壽,寂滅輪迴,各無生死。貧僧具表,冒瀆天威。伏乞調遣神兵,收降此妖,整理陰陽,永安地府。謹奏。
??就是因為地藏王菩薩的狀告,玉皇大帝這才認真起來,召集眾仙商量怎麼處理這件事,如此花果山的美猴王才入了九重天玉皇大帝的眼,這才有了孫悟空上九重天的事。“大鬧天宮”這場戲的開端其實要從孫悟空大鬧九幽地府開始算起,孫悟空就是如來佛祖幫唐僧打開取經之路的棋子!
可參考文獻:明 吳承恩《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