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引領着舊世界的其他文明,因為新世界的殖民化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原始積累,可以創造更多的技術進步.
隨着時間的流逝,技術進步不斷擴散,歐洲文明相互攻擊,削弱了自己.
只有舊世界的其他文明才能趕上甚至引領歐洲文明.
即使明朝沒有滅亡,殖民新世界的可能性也很小.這是由客觀地理條件決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歐洲和北非發現了美洲.地理因素是一個相對較高的概率事件.
實際上,伊斯蘭文明也有機會,而摩爾帝國在地理上也有同樣的機會.
但是之後
中華文明的羅盤技術尚未傳播到西方.因此,缺少重要的海洋導航技術
.畢竟,方解石不像指南針那樣直觀且易於操作,伊斯蘭文明也沒有從維京人那裏學到這種技術.
中國顯然擁有較早的指南針技術,因此,它沒有更早發現新世界.也是由於地理因素,發現新世界的可能性不如歐洲.
歐洲,中國,日本和新世界都被海洋隔開.歐洲可以找到它是有理由的,但是中國和日本沒有理由沒有找到它.當然,太平洋比大西洋更寬.中東和印度距離新世界較遠,因此被排除在外.
乍看起來似乎如此,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地理因素使西歐的偉大航行和殖民化更有可能成功地發現新世界
.
人是動物的分支,越早期的人類,受到自然的影響就越大
.
那為什麼西歐首先發現美國而不是中國
這就是自然條件造成的概率問題,由於西歐的地理條件,導致了西歐發現美洲的概率,要大於世界上其他地區.
一、中國沒有地中海,在航海技術上不如環繞地中海的地區. 地中海相比大洋,航行條件更安全,適合航海技術逐步升級.中國出門就是大洋,航海技術升級需要大步子,這步子一大,不就容易閃到腰嗎?中國航海是下南洋較多,沿着海岸線航行即可,所以也不需要太難的航海技術升級.
二、歐洲大陸被幾條山脈、大河切割開來,相對來説容易割據.加上地中海、大河上的海盜劫掠,東面大平原的遊牧民族劫掠,使得統一的大國不容易形成.這也給了歐洲諸國帶來了長期的戰爭威脅,也必須持續發展軍事技術.互相吃不下對方,也有了對外擴張,尋找新土地、新財富的動力.
三、遠洋航海早期靠風力、洋流.歐洲向西航行的船隻,藉助東北信風、加那利洋流、北赤道暖流,到達中、南美洲的機會比較大.
回航的時候,西風、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漂流,也能比較容易的將他們送回去.
這兩點使歐洲航海家有更大的機會發現美洲併成功返回。
在歷史上,其他歐洲航海家多次未曾探索新大陸,例如葡萄牙,在哥倫布之前,他們也曾派出航海家在西方探索新大陸,但他們複製並發現了加納利羣島,馬德拉羣島,並擁有沿途擴展的古老經驗。在亞速爾羣島西北部,他選擇向西北航行以面對風和洋流,這導致了失敗。最後,哥倫布不小心撞到西南,然後回到東北,他很幸運。
在中國,風吹向印度尼西亞和印度,只能在那航行。即使在向東北航行到日本,繞過日本並以西風帶向東航行之後,結果也越來越向東北。天氣越來越冷,即使好運並沒有致死,讓中國找到美國,也就是北美,降落後會遇到巍峨的落基山脈。
北美不如中美洲和南美富饒。結果,在如此大的山脈範圍內,定植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根據目前的研究,較早發現新大陸的歐洲人是維京人。他們到達了苦寒的北美大陸,最後放棄了殖民意願。北歐維京人的航海技術達到了,但自然條件限制了它們無法像西歐一樣殖民。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如果中國發現北美,就不可能進行殖民化。
為了防止誤解,我要補充一點,我在説的是地理因素,這些因素導致發現歐洲新大陸的可能性最大。這並不意味着歐洲必須發現新世界。它已經成為機械唯物主義的宿命論。
如果舊大陸上沒有其他地區可以傳播過去的技術,例如中國的指南針和阿拉伯大三角帆技術,那麼歐洲發現新世界將變得更加困難。還有中國的火藥技術,可以使歐洲人在軍事征服中佔領新世界。
中國和日本並非不可能發現中美洲和南美洲。從日本開始,有一定的機會通過北太平洋洋流和加利福尼亞洋流到達中美洲和南美洲,但是風向會將飛船吹向寒冷的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