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班族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幹活,每個月最開心的時候莫過於領取工資的日子了。
我們現在領取工資是相當的方便,公司直接打卡,我們的銀行卡里面馬上就會出現工資,然後直接就可以去消費了。更早的時候如果不方便拿工資,還可以通過郵政運送,送到你手上。
現在的政府官員也是這樣打卡收發工資,那在沒有工資卡、沒有物流配送的古代,那時候的官員們是怎樣發放工資和領取工資的呢?
很明顯,古代官員發放工資和領取工資肯定沒有我們現在那麼方便,但是他們也有很多的方法和政策來實施這樣“龐大”的工程。
畢竟官員能不能好好辦事決定着一個國家的正常運,而能不能按時按量的發放工資也決定着官員們的辦事效率和辦事態度。
一、古代中央官員俸祿制度
你以為工資就是錢嗎?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
現在我們的工資都是發錢,因為錢是一般等價物可以兑換各種自己需要的東西,但是在古代因為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水平,實際發錢的時候很少,一般都是鹽、米、布匹等。
有的朝代甚至還有發放類似代金券之類的東西,在混亂緊縮的年代,朝廷更是拿不出什麼東西,有時候也會發放良田讓官員自給自足。但是無論發放什麼,都是有朝廷嚴格的工資標準的。
漢朝的時候,官員可沒有我們現在那麼幸運,那時候官員俸祿一年一結,工資就是等價的糧食。
總是隻發放糧食也不是回事呀!畢竟還有其他的生活必須品,只吃糧食沒有其他的東西也是不行的。所以後來的俸祿就改換成了糧食和錢幣各一半。
也有可以發放布匹和棉絮這些東西的,但是都是以錢幣為計量單位等價值兑換,和買其實差距不大。
每年都有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需要官員自行前來領取俸祿。
晉朝的時候官員就比較幸福了,已經可以一個月領取一次俸祿了,畢竟一年也太長了,出個什麼事情就麻煩了。官員俸祿改成了一個月一發,但是領取上還是定時定點自行領取。
但是在晉朝出現了一種新奇的發放俸祿的形式,就是用良田代替俸祿,官員可以取得田地的使用權然後自己耕種,收穫的東西全部歸自己所有。
《唐六典》記載了:“凡京官之祿,發京倉以給”。
在唐朝將京城和地方的俸祿分開發放管理,京城的官員去京城的太倉領取,地方的官員去地方的倉庫領取。
這個時候的官員俸祿改成了每半年領取一次,俸祿種類沒有太大的變化,兩米、布匹,但是由於紡織業的發展成熟,絹也成為了一種硬通貨,因此官員俸祿裏面也有絹。
唐朝的時候在京城出現了一種“工資送貨上門”的有趣服務。在京城你如果怕麻煩也可以不去親自去太倉領取俸祿,有專門的人可以給你把工資送到家門口,當然要給點“小費”。也有太倉員工為了討好某官員而獻殷勤的。
至於晉朝的“以田代俸祿”的制度在唐朝進行了升級,官員們入職就可以得到田地,並且可以將田地租給農户,租金就作為一種額外收入。
為了維護工資發放領取的秩序,官員會從專門的部門拿到俸祿牒文,其實就是工資單,上面會詳細羅列工資的內容然後憑牒文去有關部門領取。
我們都知道宋朝是古代封建社會經濟最發達的時代,那宋朝的俸祿自然也比較豐厚了。除了正常的俸祿之外還有各種“福利券”,這些福利券都是額外的收入,政府分發券給官員,官員可以憑藉券去享受服務,比如餐館券、驛站券等等。
宋朝的官員俸祿分發和領取制度也更加的規範和嚴苛,每月由中央最高財務機構三司下發“空名文歷”,這個空名文歷其實就是個財務報表,是一個待填寫的表格。
然後下發到各單位之後財務會根據各官員的等級,以及俸祿如實填寫表格,並且將填好的表格進行上傳。收到填寫完成的財務表格的三司會進行核實,如果沒有錯誤過後會直接對接“糧料院”。
這個“糧料院”是專門掌管官員俸祿實際分發的機構,他們會根據三司送來的信息寫一個更加詳細的“快遞單”,具體到某個官員,他的職務、他的俸祿等等。然後這個“卷歷”就會發放到官員手中作為領取俸祿的憑證。
這個過程是不是相當的複雜,但是他也更加的有效,可以防止很多糾紛和像乘機鑽空子的人。
《夷堅志》有記載:&34;。
但是宋朝末年經濟崩塌的時候俸祿也開始萎縮了,變成了僅有的口糧,只能夠維持官員的日常温飽。
明清時代的俸祿與前世並無太大的差異,只是明朝的官員比較可憐,因為明朝是歷史上俸祿最低的朝代。更加可憐的是,明朝時候其實不太發放糧米之類的了,都是折算成紙錢進行發放。
那你可能問了:“折算成錢不是很好嗎?想買什麼買什麼。”可是問題是明朝的紙幣的貶值速度特別的快,發放俸祿的速度又很慢,於是發放俸祿永遠趕不上貨幣貶值的速度。
舉個例子,假如我上半年應該拿一百塊錢可以買十斤米,但是我上半年的俸祿到了年底才收到,這時候一百塊只能買五斤米了,是不是很悲催?
到了清朝官員俸祿又改成了糧米和錢幣混合,官員們的生活又好了起來,清朝的官員俸祿遠遠高於明朝。
清朝也出了一種新的政策叫“養廉銀”,這個並不算在正統的俸祿裏面,是地方財政的撥款,主要是想通過給予官員額外的高薪水來鼓勵官員廉政。
但是既然是由地方政府撥款就比較不平衡了,全看官員所在地方政府有沒有錢,舉個例子江南地區地方政府就很有錢給的就多,邊關比較窮就很少。
二、古代地方官員俸祿的發放程序
相比於京官,地方及偏遠地區就天高皇帝遠的得不到皇帝的照顧,在待遇上面也肯定要比京官要差,但是該給的俸祿一分都不會少。而且地方官員沒有京城那麼多事,比較悠閒,也沒有京城那麼嘈雜,基本上滿足基本剛需就行了,日子也可以很瀟灑。
在地方官員的俸祿配比較之於京官有很大的區別,錢幣的比例要小很多甚至沒有,因為地方花不到什麼錢。主要是物資的發放,還有就是分發田地更加的普遍,一般都是官員自願就可以擁有一片土地或者自己開荒。
1、地方官員領取俸祿的地點
京官在京城的太倉可以領取俸祿,地方官員也是到地方的倉庫領取,由中央國庫改成了地方國庫。
不過有的地方很小,沒有地方國庫,就要麻煩一些去到上一級的行政倉庫領取俸祿。
《唐天寶九載八月至九月敦煌郡倉納谷牒》中間有記載:“同日出粟叁拾肆碩,給縣令韋謨八月廿日上後祿。空牒件如前謹牒。天寶九載九月十二日史索秀玉牒。”
説得就是這個人在敦煌地區任官員,他拿着諜文向上去討要俸祿,因為他任職的這個地方直到縣級都沒有一個地方國庫,他們這個地方所有的官員就連縣令都得往上面跑才能領到俸祿。
而且他們還沒有京官“送貨上門”的好服務,就顯得很麻煩。
2、地方官員的工資報表審核制度
京城有完善的官員體制,財政部門、監察部門和執行部門等,相比京城,地方就沒有那麼完善了。
可能到了州級別還有正統的財務部門,但是再往下也就不太現實設立完整的財務和審核部門,否則越往下對於官員的需要就越多,使得財政負擔重。
到了州府往下就有各地區負責,很多地方由知縣或者其他的掌管兼職和主持工資報表的填寫、監察和工資的發放。
這樣的話雖然秩序上是完善的,但是由於沒有統一的組織監管,使得部分地方有徇私舞弊的現象,也促使地方俸祿政策的改革。
設計了監察的長官,然後分級管理工資報表的審核以及制度的執行,這與現代的工資發放流程比較相近。
總結
看了古代的俸祿發放,是不是感覺很麻煩?雖然這其中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俸祿種類多,但是在古代對官員俸祿發放的流程規範性上可一點也不馬虎,各朝各代都在完善相應的制度,尤其是監管制度。
在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生產力都不那麼發達的古代,俸祿兑取物品以及發放田地,雖是無奈之舉但也完成了基本的要求。
雖然我們現代的官員工資發放要簡單方便的多,但是在發放流程上面還是借鑑了很多古代的制度,官員、財務會計和上層領導層層配合完成整個的流程。
參考文獻:
《唐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