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戰敗後,德國為何只用很短時間,就再次具備發動戰爭的能力?

1918年,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次年,協約國集團迫使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確立了影響國際秩序的“凡爾賽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能化解列強之間舊有的矛盾。而戰後利益的分配不均,又導致列強間出現了新的矛盾。

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就對戰後和約表現出強烈的不滿,並時刻計劃着復仇。

一戰戰敗後,德國為何只用很短時間,就再次具備發動戰爭的能力?

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從精神、物質兩個層面對德國實施打擊。

在精神層面上,英法為防止德國再次成為戰爭策源地,而對德國的軍事傳統進行“閹割”。

《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不允許研製坦克、飛機、潛艇等進攻型武器,只准保留10萬陸軍,以及1.5萬海軍。這種規模的軍事力量,不要説進行對外戰爭,就是連國內的武裝叛亂都不一定能平息。協約國削弱德國的目的,暫時達到了。

更令德國人難以承受的,則是物質層面的割地賠款。

連續數年的戰爭消耗,已經導致德國國內物資匱乏,而協約國1000億馬克(最初為2000多億)的賠款要求,更令德國經濟雪上加霜。此外,德國除了要向法國、丹麥歸還舊土外,還要將一部分領土割讓給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保守估計,《凡爾賽和約》簽署後,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全部殖民地,16%的產煤地,以及半數鋼鐵工業。

一戰戰敗後,德國為何只用很短時間,就再次具備發動戰爭的能力?

戰後初期,儘管在道威斯計劃的扶助下,魏瑪共和國於20年代創造過短暫的“經濟奇蹟”,但依附於西方資本的現實狀況,也註定了德國的繁榮只是“曇花一現”。

1929的經濟大危機,徹底打破了經濟繁榮的假象,令德國人陷入到更加嚴重的失業、貧困之中。

有壓制,就有反彈,在戰爭失敗、割地賠款、經濟貧困等多種因素的壓力下,德國民眾內心的“復仇之火”被驟然點燃。

第一,國內各界的不滿情緒,對德軍的擴充產生了推助影響

以希特勒為首納粹黨,正是利用了廣大民眾的不滿,來強化自身勢力。希特勒的崛起,離不開經濟大危機這一客觀外部環境。1932~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希特勒憑藉言辭激烈的演講、以及一些象徵性的福利措施,贏得了大選。此後三年裏,他又通過大修基建、擴充軍備、強化國家對經濟干預等措施,讓德國度過了經濟危機。在此情況下,民眾對希特勒的支持率日漸攀升。

1933年,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1935年,他就基本鞏固了大權。

很多人把德國發動二戰完全歸咎於納粹上台。但公平來説,納粹上台,只是德國各階層“復仇情緒”的一次擴大化集中爆發而已。一戰結束後,大部分德國人對戰爭失利、割地賠款等事情耿耿於懷

。作為德國中流砥柱的軍人集團,更是對戰後的國際體系反感至極。

部分德軍容克貴族軍官,儘管看不起下士出身的希特勒,但當他們感覺到,希特勒可能會讓德國重新崛起之時,便也決定同希特勒為伍。

一戰戰敗後,德國為何只用很短時間,就再次具備發動戰爭的能力?

第二,舊德國軍隊解散了,但其“精華”仍然留存

“凡爾賽體系”沒能完全壓制住德國的軍事勳貴。一戰結束後,以興登堡、魯登道夫為首的一批德軍元老,依舊活躍魏瑪共和國政治舞台上。其中,興登堡還成功當選魏瑪政權的總統。高層軍官春風得意,中間軍官也同樣混得風生水起。得益於羅斯堡、曼斯坦因、馮·塞克特等人的暗中努力,

原德軍參謀部得以保留,德國軍官團也得以繼續活動。

因此,在魏瑪共和國時代,德國軍隊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綜合素質卻相當之高。高效幹練的軍官隊伍,為德軍的再次崛起奠定了基礎。

“凡爾賽體系”也沒能完全解散德軍。儘管德軍陸軍兵力被限定在10萬,但有相當數量的前德軍士兵,沒有離開軍事生涯。戰爭結束後,德國國內,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各種準軍事組織。這些準軍事組織,由前德軍軍官秘密組建,並由前德軍士兵充任成員。有關人士形容:“大批士兵,在以另一種面貌為國家服務。”對於德國而言,這些準軍事組織意義非凡,它們暗中鎮壓革命和起義,

鞏固了容克貴族利益和資產階級政權,同時也可以被重新改編為正規軍。

一戰戰敗後,德國為何只用很短時間,就再次具備發動戰爭的能力?

第三,德國軍方逐步進行軍備擴張,為戰爭做準備

其實,早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就初步擬定了打破封鎖、軍備擴張的計劃。起初,德國受限於國際環境,而同備受孤立的蘇聯走到了一起。1922年,蘇德簽署《拉巴洛條約》,恢復外交關係。在這個條約的保護下,德國開始派遣軍官到蘇聯受訓。1926年,德國和蘇聯又達成了秘密合作協定,

規定由德國在蘇聯境內興建軍工廠,生產飛機、坦克,並利用這些裝備在紅軍軍校中培訓德蘇兩國軍官。

同年,德國停止裁軍。20年代末~30年代初,德軍軍力已有增強趨勢。

希特勒執政後,德軍的擴充則更加迅速。就以當時新興的機械化裝甲部隊為例:1935年,德國陸軍擁有3個裝甲師;1939年,德軍裝甲師則增加到6個;而到了1940年,其裝甲師數量已經增加到10個。但與軍事規模擴大相比,戰略物資的增加,對德國而言更加重要。1936~1939年,希特勒利用英法的綏靖,相繼兼併奧地利、蘇台德、以及捷克全境。

尤其是捷克的淪陷,導致大量黃金儲備、頂尖武器和軍事工廠落入德國之手,極大增強了德國的實力。

一戰戰敗後,德國為何只用很短時間,就再次具備發動戰爭的能力?

總體來説,巴黎和會並沒有解決列強之間的矛盾,《凡爾賽條約》的苛刻限制,更是在德國人心中埋下了復仇的種子。正如福煦所言:“巴黎和會不是和平,而只是為期二十年的休戰。”

戰爭結束後,英法等戰勝國逐漸變得“綏靖”,而德國卻在暗中厲兵秣馬,步步為營,以“等待復仇”。

最終,憑藉二十年的物質積累,德國重新具備了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能力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劍橋戰爭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50 字。

轉載請註明: 一戰戰敗後,德國為何只用很短時間,就再次具備發動戰爭的能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