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生源賣6萬,專向農村學生開刀?最近,湖南省主動曝光、嚴肅查處了一批民辦中職違規招生案例。一條以招生販子為紐帶的灰色利益鏈,通過虛假宣傳、預收學費,將學生“人頭”賣出天價,最高達到一個生源6萬元,黑手重點伸向農村初中生。
黑幕背後,無疑是對學生價值的盤剝。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對於處於劣勢地位的農村學生來説,教育無疑承載着他們更大的期待。而這些民辦中職的黑心操作,最終傷害的大多是農村學生,是最渴望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孩子和家庭。或許,他們的家庭還指望着他們多學些知識、學好一門手藝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哪曾想最後卻被忽悠到一些名不符實的學校。
梳理媒體報道發現,在民辦中職招生領域,其實這類問題在不少地方都曾發生過。實際操作中,更是花樣百出——線下蹲守、線上拉攏,“招生販子”全面滲透;利益鏈串起招生各方,部分中職學校、初中生源學校和社會中介招生販子、校外培訓機構、老師等紛紛淪陷;更有甚者,一些職校將生源“買回”後,一轉手又作為“學生工”賣給工廠企業……此過程中,學生不再是學校的人才培養對象,而在某種程度上被當作了掙錢的工具。
雖然,有些學校重金搶生源打造升學率,提升學校影響力、知名度,也培養了大量人才,但這類學校搶生源,卻偏離了教育本意,更多是因為這背後的“生意經”——有業內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民辦中職至少可以從學生身上“賺”回5筆錢,包括國家提供的免學費補助資金、學生學費、畢業前的“招工介紹費”, 以及各種名目繁多的雜費等。算起來,這些“收益”遠超過當初買生源的費用。當生源變成財源,在利益的誘惑下,再加上違規違法成本較低,各種招生“黑手”就會不斷伸向學生。但學生的未來怎能被當作金錢交易的籌碼、利益的犧牲品?那些靠盤剝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來生存發展的學校,其存在價值令人懷疑。
更值得關注的是,民辦中職招生亂象暴露出的中職教育招生生態之弊,亟待嚴厲肅清和規範。為此,必須從源頭斬斷灰色利益鏈,絕不能讓打着教育旗號盤剝學生的歪風邪氣蔓延下去。要改變這種局面,學校需要端正辦學態度,不能把生源當財源、將教育當生意。只有踏踏實實辦學,用人才培養質量贏得學生和社會的認可,讓學校與學生同成長、共進步,才是生存發展的長久之計。 (張冬梅)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