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讓凝固的歲月生動起來,讓感動常駐心田,並努力向這個世界貢獻一份讓人感動的思想和情懷、愛心與詩意。
作為生活者和教育者,我們需要被提醒。一個心靈開放和善於思考的人,一定會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別人的建議。
新學期,我在這裏給教師6條建議,供老師們參考。
肖川 /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1
真誠地關注有價值的目標
當一個人關注有價值的目標時,個人價值感才會比較高,精氣神也才會比較好。有價值的目標包括對真理的探尋,對正義與真情的守護,對他人積極的影響……在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為了讓社會變得更好,都可以是人生有價值的目標。一個人為混口飯吃而勞作不僅生活沒有品位,甚至人生都有些不幸。有價值的目標與崇高的理想相關,理想的價值首先在於它能照亮現實,賦予具體的努力與作為以意義。在這個意義上説,理想就不是可有可無的烏托邦,而事關一個人生活的品質與人生的高度。而且,我堅信:當一個人真誠地關注有價值的目標併為之付出切實的努力時,聲望、地位、金錢、財富這些帶有世俗功利色彩的東西都會如影隨行。
2
讓心靈變得豐富和深刻
在更多的人窮得只剩下貪慾的今天,讓心靈變得豐富和深刻是一個近乎奢侈的話題。我始終認為,對教師來説,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藴。所謂文化底藴,就是對於人類的精神成就分享的廣度和深度,就是學識的修養和精神的修養。一個教師的文化底藴,不僅決定他理解、駕馭教材的能力,還決定他參與課程開發的能力。教師只有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藴,才能創造一個豐富的課堂,才能帶給學生以廣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讓學生在廣闊的精神空間中自由馳騁。
在許多教師和學生的頭腦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所謂“課內”與“課外”之分。教科書上的就是“課內知識”,凡是教科書上沒有的就是“課外知識”。在我看來,有畫地為牢的嫌疑。到了小學高年級,特別是中學以後,發展學生的思考力,為創造力而教,應該成為教師自覺的教育追求。這都需要教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藴。
3
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動
許多報刊都經常刊載一些令人感動的故事。感動,為善良和美好的人性而感動,為高貴的情懷而感動。我想,一個易於被感動的人,一定是一個幸福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純潔的人,一個過着真正的人的生活的人。
喜歡發現並讚美生活的人,總能發現生活中點滴的幸福,並善於把它傳遞給身邊的人。真正的成熟不是擺出一副看破紅塵的“超脱”,不是整天嘲笑別人的“幼稚”,不是生活得百無聊賴卻自以為飽經滄桑的“深沉”……真正的成熟是學會重新去熱愛,經歷種種磨難後依然笑對生活!這是讓人感動的人!
教師應讓凝固的歲月生動起來,讓感動常駐心田,並努力向這個世界貢獻一份讓人感動的思想和情懷、愛心與詩意。
4
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我們總以為人生當中有太多的“不可能”,其實這無不是我們自己設置的藩籬。我們總是被受挫、失敗的想像嚇住,並且害怕這種經歷令自己蒙羞。我們總是把“不可能”的圈子劃得很大,“可能”的邊界也就越來越小。其實,任何有所成就的人,必定要把許多“不可能”變成“可能”。每一次真正的創造,每一次自我的提升都必須直面失敗,面對“不可能”。而只會沿着“可能”的小圈子的軌跡行事的人,註定是平庸的;他“不可能”拾級而上,而只能原地打轉。
給生命一種向上的力量,讓崇高迴歸人們的情感世界,拒斥偽崇高,消除偽善,保持一顆積極、絕不輕易放棄的心,儘量發掘你周遭人或事物最美好的一面,從中尋求正面的看法,讓自己能有前進的力量,而不要讓藉口成為你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科學家指出,社會參與是人類的一個根深蒂固的願望,任何形式的社會排斥,例如失戀、離婚、同事關係惡化、遭到拒絕等,都會對人的身體和大腦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所以,人們要學會擁有樂觀積極的心境。
教師應具有自省的能力,善取善舍,與時俱進,而又步履從容;將物質消費變成一種徹底的精神享受,將生存的艱辛與平淡瑣屑調理為甘美與意味雋永。美麗是人生的一種格調。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們需要經常對自己説:“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幹的!我是快樂的!我是美好的!”
5
給予學生更多温暖的鼓勵
我相信每個成功人士的輝煌都源於最初的鼓勵所給予他的温暖和力量。雖然説鼓勵並不能使所有人都成才,但鼓勵對一個人信心的獲得、價值觀的確立,甚至一個良好的習慣的形成,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少甜蜜和美麗?生活的美好,往往是經過歲月的洗淘,在風雨滄桑過後,從心底湧出來的細膩温暖的回憶。鼓勵需要對生活的閃光點進行敏鋭的捕捉,細緻地把握住生活中的點滴事件,從容、傳神地表現那些温馨的細節。
6
有意味地言説
美好的詞、美好的表達並不能消融現實的殘酷,但美好的表達所包含的信念、希望和愛心卻可以使我們以從容的心態和樂觀的精神直面殘酷的現實。人不是被決定的,我們的思想就是我們的處境。
“任何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總是和他的語言世界相連接、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開拓同時就是語言世界的延伸,語言世界的擴展同時也是精神世界的充實。”教師教學使用什麼樣的語言,其實傳達的是一種趣味和境界。
德國著名教育哲學家O·F·博爾諾夫(1903-1991)説過:“人不僅在其説出的話中代表自己的意見,而且也正是在其説出的話中真正形成這種意見並使之明確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人同時獲得了其內在的堅強性,從無名的集體存在中擺脱出來,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自我’。”(《教育人類學》)比如:在課堂教學中,精彩的導語可以把學生引入一方綺麗的天地,讓他們品味知識之花的芬芳,採擷充滿魔力的智慧之果。
與言説的草率與粗糙相反的是言説的精心打磨與精緻優雅。這是教育力量賴以棲居的心靈家園。對您的言説多一點用心吧。
來源 | 生命教育網
編輯 | 白衣
覺得不錯?點亮『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