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建築塵封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德國軍官的姓名帶“馮”,還得追溯到普魯士時代的貴族軍人傳統!
“馮”是德語中"von"的音譯,有時也會被譯成“萬”,意思是“來自……”。
這個單詞一般是用在姓名中,因為古代德語民族同名的人很多,為了更好的區別,就會把“von”附在名字後面,再加上出生地名,即“來自某地的某某”。與荷蘭人姓名裏的“範”、俄國人的斯基差不多是一個意思。此外咱們在《三國演義》中所看到的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還有中世紀的歐洲騎士也會要報是誰人之子的,而且私生子沒有這個權利,紋飾上也有規定,以便區分。
總之有點自報家門的感覺!
在12世紀,隨着條頓騎士團(早期由德意志貴族組成)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獲得了大量土地,為了區分自己與本土居民,他們就想到了在名字中加前綴“von”的這個方法,這樣就可以凸現他們的尊貴。
發展到普魯士時期,這個詞則成了貴族的代稱,即“來自某家族的某某”,這個是由於歐洲古代的一個封建傳統。一般的貴族都會有封地,以此來表明其家族地位。
而眾所周知,普魯士是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那裏的貴族以軍人為主。在中世紀歐洲流行“嫡子繼承製”,只有長子可以繼承田園,財富。那麼剩下的這些“馮”姓子弟,為了不被餓死,只能通過積攢軍功來換取國王的恩典,畢竟有了軍功,財富、領地這些的都會滾滾而來,因此這又形成了以“馮”為主的軍人世家。也就是咱們所熟悉的“容克貴族”。
而且當年普魯士建國就是以軍隊起家,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條頓騎士團,軍隊是其立國之本,所以有着悠久的軍人貴族傳統。
於是在普魯士以及後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時代,姓名帶“馮”的人非常多,最為著名的便是鐵血宰相俾斯麥了,其全名為奧托·馮·俾斯麥,即Otto von Bismarck。還有大名鼎鼎的陸軍元帥兼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
雖然後來到了魏瑪共和國時代,這些貴族特權被廢除被廢除,但是軍人貴族的依舊被傳承了下來,貴族們被允許將頭銜傳遞給其後裔,也就是“von”可以被保留在貴族後裔的姓名中,同時在德軍內部擔當軍官骨幹的,大都是軍人世家。
所以,二戰中德軍軍官中帶"von"的人就比較多了。納粹德國26名三軍元帥裏,帶“馮”的佔了一半 。
比如,埃裏希·馮·曼施坦因、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等等。
當然了,“馮”系大都出現在國防軍裏,黨衞軍並不多。因為納粹時代的國防軍基本曾經的普魯士軍官為主,而黨衞軍則是希特勒招募的“土匪”希特勒和他旗下的諸多黨衞軍高層出身都不高。比如希特勒是輟學的流浪畫家出身,大頭目希姆萊是前養雞場場主,宣傳部長戈培爾是前銀行出納員(正趕上經濟危機,海德堡大學的哲學博士也只能在銀行做櫃枱),而加入黨衞軍也成了許多底層青年快速致富,提升社會地位的捷徑。
雙方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這也是國防軍通常都看不起黨衞軍的原因之一,血統差距擺在那裏。當然,希特勒也是很不爽這些老“馮”們,當權後沒少打壓。其在1941年的大封元帥,其實就是在表示對於容克傳統軍人貴族的蔑視。
而在二戰之後,“馮”已經不太常見了,其一度被認為是落後、封建的代表,逐漸被人所捨棄。比如,德劇《冷杉溪》(我們的父輩第三部),伯爵女兒選擇嫁到了東德,毅然去掉了自己家族的“馮”,決絕的心理如同咱們當時“破四舊”一般。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德國二戰後徹底失去了盛產“馮”的東普魯士。
戰後被戰勝國認為“過於危險”的東普魯士慘遭波蘭和蘇聯瓜分。蘇聯因為在戰爭初佔領了波蘭東部地區,又不想還,於是,強行將奧德河-尼斯河一線以東的11萬平方公里的德國領土在戰後都割給了波蘭,把德國的固有領土作為對波蘭被蘇聯佔走18萬平方公里領土的補償。
比如,前文提及的著名軍事家馮·魯登道夫的老家波森,就是現在波蘭波茲南,屬於二戰後德國被割讓領土之一;還有,去年,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舉辦地,加里寧格勒,本來叫做哥尼斯堡,是原東普魯士首都,曾被看做普魯士的龍興之地。
這樣,被割讓地區的德國700多萬原住民被沒收財產,一路辱罵着驅逐回了德國的新邊界內,逃難的人羣裏面就包括諸多當年神氣無比的“馮“系列的容克貴族家族成員。
當然,也還是有的,比如,最近剛當選的歐盟新任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是個“馮”(von)系貴族後代,她爸當了14年州長,馮·德萊恩當選歐盟主席前,曾任德國國防部部長。
再往前是勞工部部長、聯邦家庭部長。她本人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呼啦啦的生了七個孩子,一羣子女各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不難看出,“馮”系強大的基因力量。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