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時間·專家點評】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
各具特點的高考作文題有何深意,體現出哪些重要信號?怎樣寫才算好?光明日報特邀相關學者和一線教師,第一時間給出點評。
點評人:
汪鋒(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管然榮(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
鄧彤(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
褚樹榮(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
全國Ⅰ卷: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哪個感觸最深
汪鋒:從表面上看,全國Ⅰ卷僅僅是根據一則歷史材料寫讀後感,考慮到考前各種針對疫情材料的押題,這種迴避是一次成功的反猜題。這其實是對高中語文教學的一次提醒,猜題是沒有出路的。這道題目有利於選拔出真正有實力的考生。這裏最重要的表達要求就是討論主題明確,對齊桓公、管仲、鮑叔三人誰的行為最有想法,但這個想法僅結合上述材料是不夠的,這也在考閲讀量。
全國Ⅱ卷: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
管然榮:全國Ⅱ卷大致沿襲了去年的命題思路,該題目最大的特點是,通過一組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設置了一個清晰的寫作情境,要求考生在這個情境的限制中完成寫作。提示語“2020年的春天”,點明瞭抗疫的時代背景,而所引“寄言”名句,又都從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甚至國與國之間相融相合、相輔相成的緊密關係,要求在共克時艱的當下表現出“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的大主題,文章的立意指向十分鮮明。
全國Ⅲ卷:如何為自己畫好像
鄧彤:這道題同時考查了學生的兩大能力:邏輯思辨能力與書面交際能力。這道作文題特別注重思辨,將“如何認識自我”這一頗具哲學思辨色彩的話題作為寫作內容。為降低難度,命題人又從兩個方面提供了支架:認識自我的路徑——尋找鏡子、繪製“自畫像”;認識自我的內涵——“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想過怎樣生活?”考生從這兩方面思考,就可以有效進行寫作構思了。看似玄妙高深的思辨話題,一旦有效利用試題材料中的支架,思考起來也能頗具章法。思維層級甚高,寫作難度不大,這樣的試題是令人滿意的。
全國新高考Ⅰ卷(今年山東使用):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
汪鋒:全國新高考Ⅰ卷的材料很熟悉,主題也在意料之中。此題的考生大概心理上會比較安定。“距離與聯繫”的辯證關係在疫情這一大背景下得到凸顯,也就是,非疫情條件下的“距離與聯繫”的日常表現,比如,擁抱等於親近,不再擁有理所當然的解讀,這反而説明了形式(距離)與情感聯繫並不具有必然性。當改換形式之後,若我們依然能感受到背後的聯繫,就更突出了聯繫的價值。
全國新高考Ⅱ卷(今年海南使用):帶你走近____(地名)
褚樹榮:新高考Ⅱ卷是個“直陳式”的題目,審清題意並不難。它的命意在於“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此,人文浸染、地理遊歷、人事閲歷、歷史沿革、地名掌故等,只要地名和你的人生閲歷、情感體驗、精神啓蒙、價值體認有關係,都可以擇其一二,作為立意,就不會偏題跑題。
北京卷:“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或“一條信息”
管然榮:題目一要求寫議論文,寫作“情境”提供的是近期國家“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的材料。讓考生理性思考個體與集體、個人與國家、民族與世界之間的辯證關係。這是近年來北京卷議論文命題中最具有思辨性的好題目。題目二要求寫記敍文,從寫作內容上看,命題及材料很有張力,可寫作的空間非常大,可寫的話題也很多。大到國際社會、國家民族層面的,小到凡人小事,都可以入題。
天津卷:中國面孔
汪鋒:如果只看題幹,不看材料,對於“中國面孔”的新思考是一個開放的題目,也是每一個青年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換一個説法,就是如何在當今世界體現出自己的社會價值。然而,這一個題目是有限制的,強調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世界與社會變動,對考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怎樣的改變。如果能在作文中體現這一前後對比,變與不變結合起來,應該是閲卷人期待的好作文。
上海卷:對事物發展進程是否無能為力
鄧彤:上海卷延續了往年注重思維的特點,試題致力於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折射出關注人生、思考人生的思辨之光。要寫好這類注重思辨的作文題,需要做好概念分析、觀點分析,以及思考內容的組織。
江蘇卷:信息環境與人生塑造
褚樹榮:同全國新高考Ⅱ卷一樣,江蘇卷題目類型也是“直陳式”的,但情形有所差別。江蘇卷屬於“話題思辨性”作文,先要確立一個話題:“交際語境與人生塑造”,然後梳理話題內部的概念關係,發表思辨性的觀點,考生只要着眼於交際語境與人的成長的關係來展開就行。
浙江卷:預期和現實的落差
褚樹榮:浙江卷屬於“話題思辨性”作文。考生可以描述預期、角色、變化種種體驗,也可以闡發改變、落差、錯位、適應等種種思考,就考生的寫作慣性和訓練重點而言,寫論述文是屬於穩妥的大多數。如何正確認識自我,如何妥善協調自己和他人以及周圍世界的關係,如何理性地對待周圍紛至沓來的信息,浙江卷正通過高考作文題引導青年重塑價值座標。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