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舉考試中,不看重出身,即使是一個窮學生,只要在考試中脱穎而出,就可以擺脱命運。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科舉考試的競爭比現在的高考要激烈。科舉是當時許多貧困家庭唯一的出路,每次科舉只選出少數人。所以古人學習很認真,一天都不敢放鬆。這與我們現在的高考完全不同, 高考如果考差了,還能上大專。
古代科舉考試也分等級,最先通過的是鄉試,每三年在省會舉行一次。考試時間是八月,所以又稱《秋闈》。只有在地方考試中有一席之地,才能稱之為人才,參加地方考試的人都是成績最好的人,這就相當於把所有的優勝者聚集在一起,然後在考試中選擇第一名,這就説明了難度。在古代,科舉考試是很有難度的,考上不容易。
當時是農村考試後第二年春天。它是在北京禮賓部舉行的。所有參與者都參加了。經過檢查,它被稱為“貢士”。
每個人都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通過考試的人相當於全國最好的博士生。你覺得結束了嗎?此外,還有最重要的宮廷考試。所謂宮試,是指參加由皇帝本人主持的宮試,或者經考試合格後由大臣的代理人主持的宮試。
合格的學者貢士有資格作為參考。殿試的要求和競爭也令人沮喪。參加考試的考生必須是貢士才能有機會,而這個貢士是考試前幾十名的名字。最後狀元、探花、榜眼是從這些人中選擇的,這顯示了檢查冠軍的難度。此外,宮廷考試的難度遠高於一般考試。一般的考試可以,但是殿試不行,因為殿試要考察的方面更加全面。
雖然現在我們的高考也將是全省第一名,稱為狀元,但放在古代,他們也就是鄉試第一名的水平。雖然我們現在學的科目很多,但古代也有四書、五經和六藝,所以很難説,哪一種更難。我們只能説,那些擅長文科的人,在古代可能有更大的機會。因為古代考的東西,基本上都是文科的內容。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出文學家。
不過我們現在有博士後了,古代狀元考完就可以進翰林院入朝為官了,翰林院可是離皇帝最近的地方了,天天在皇帝跟前兒晃,升職加薪還怕沒有機會嗎。現在就不行了,即便考上了博士後也還是要自己找工作的。當然了,一個有博士、博士後學位的年輕人,要找工作是很容易的,要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在古代,只有抓住了每三年一次才有的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的機會,至少經過十幾年寒窗苦讀,淘汰全國無數精英人物,才能成為全國唯一的狀元,這種難度跟如今各種“高考狀元”“中考狀元”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不具備任何可比性。所以説,還是古代狀元的難度更大,含金量也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