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首都是哪裏?如果在2005年之前,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漢城,但在2005年之後,標準答案則改成了首爾。這是因為我國已經於2005年,正式接受了韓國提出的請求,把韓國首都的漢語名字,從漢城改為了首爾。
2005年1月,韓國政府宣佈將韓國首都的名稱正式更改為“首爾”,並通知了我國,希望我國不要再把韓國首都稱為漢城,而是稱作首爾。我國本着客隨主便,睦鄰友好的原則,也同意了韓國的請求。從此之後,我國的書籍,地圖冊,以及各種涉及韓國的相關內容,一律把漢城改為了首爾。所以在正式場合,漢城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了歷史。但説來也奇怪,韓國把漢城改為首爾,卻只通知了一個國家,那就是我們中國。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韓國為何只通知中國,不通知其他國家呢?
這個原因比較複雜,還要從漢城的歷史漢城的歷史,以及韓國的歷史,古代韓國與中國的關係説起。漢城這個名字,我國也已經叫了六百年,從公元1394年開始,我們就已經稱這座城市為漢城。而在此之前,漢城曾叫做漢陽,因位於漢江北岸而得名,“水北為陽”這種城市的命名原則,和中國如出一轍。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的朝鮮半島受中華文化影響之深。到了1394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朝後,遷都至漢陽,並正式將其命名為漢城。由於朝鮮王朝通用漢語漢字,所以漢城之名傳到中國,也就成為了一貫的叫法。
古代的朝鮮王朝曾以小中華自居,從語言,文字,到各種文化制度,均仿照中國。當時的朝鮮王朝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整個王朝的貴族階層,都以説漢語,寫漢字為榮,各種官方文書也都要使用漢文書寫。所以貴族階層通用漢語漢字,但普通平民多為文盲。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朝鮮王朝世宗創造了諺文,以供平民使用。諺文,也就是非正式文字,當時的貴族仍使用漢字。但即使如此,世宗的做法也遭到了朝鮮王朝貴族階層的反對,認為創制諺文是“以夷變夏”、甘於落後的表現。不過這種諺文非常簡單,很快便開始在平民之間通行。近代以來,隨着民族主義思想的形成,世宗創立文字的做法更被視為了一項具深遠意義的舉措,因此世宗又被譽為“海東堯舜”,在韓國地位尊崇。
韓國建立後,把重建文化自尊心當成了立國的首要目標,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一個沒有自己文化的國家是非常可悲的。但韓國的做法,卻有點矯枉過正,試圖完全忘記祖先使用漢字的歷史,開始着手全面廢除漢字,推行諺文。此後,韓國的城市,也開始廢除漢字稱謂,改用諺文標註。而漢城作為韓國首都,則首當其衝成為了改名的對象。
1948年韓國正式廢除了“漢城”這一漢字行政名稱,把漢城,改為了韓語固有詞,也就是諺文的“??”(意思為“首都”)英譯為“Seoul”。而在此之前,漢城的對應的諺文是??,對應的英語是Hanseong。韓國改名後,其他國家也逐漸使用Seoul稱呼韓國首都,但我國和韓國都是漢字文化圈國家,對於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地名,我國一般使用意譯,比如日本的東京,就是意譯。但“??”的意思是首都或京城的意思,我們又不可能直接意譯,把韓國的首都稱為“首都”,那就相當於世界各國的首都沒名字,直接就叫首都,這難免有點奇怪。所以我國就暫時沿用舊稱,繼續叫漢城,況且漢城這個名字,我們也叫了幾百年。
直到2005年,韓國又要求我們把“??”的中文翻譯名稱更改為“首爾”,首爾這個名字其實只是音譯,和我國對漢字文化圈國家的譯法不符,就比如日本的東京,如果音譯,應該叫託科衣凹。但韓國既然提出了要求,我們本着客隨主便的原則,也就做了相關修改。由此可見,漢城改首爾,只涉及到使用漢語、漢字的國家,那就是我國,所以韓國只通知了我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