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女張愛玲,坎坷求學路,卻一生沒有文憑
"你年輕麼?不要緊,過兩年就老了。"這是張愛玲曾經説過的話,就這麼一句話,我竟然能從中看出來的的無奈,和對生活的嘲諷,這個民國才女,文字在她4102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1653生命,直鑽進心裏去。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麥根路。1922年張愛玲隨父親遷居浙江温州。父任職金浦路鐵路局英文秘書。1924年,張愛玲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張茂淵奔赴歐洲遊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1928年,父親辭去職務,由天津搬回上海,母親和姑姑也由英國返回上海。
可是這樣的一個才女,終其一生卻無文憑。
張愛玲的求學之路一開始就不順利。
五歲那年,父親請來了私塾先生,主要是要她學習四書五經之類,母親從歐洲回來後卻堅決反對,執意要送女兒進美國教會主辦的新式學堂,兩人為此發生多次爭執。
在她十九歲那年以這個地區第一名的成績取得英國倫敦大學入學資格,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她只能就近改入當時英國主辦的香港大學就讀。
後來又轉學考試國文卻不及格,張愛玲的求學之路以大學肄業為終結。
讀書卻不買書
張愛玲雖然"嗜書如命",但她的閲讀面並不是很廣,在閲讀方面,她"也隨和也挑剔",所以,許多名着她並不熟悉。張愛玲把自己讀的書分為"喜歡"和"不喜歡",完全憑興趣和應用來決定。對於自己喜歡的書,自然是讀之不厭,甚至連封面也不忍污染。在上海時,張愛玲就喜歡讀上海小報,並且在小報上發表過不少作品。
與胡蘭成
胡蘭成寫給張愛玲的話:"夢醒來,我身在忘川,立在屬於我的那塊三生石旁,三生石上只有愛玲的名字,可是我看不到愛玲你在哪兒,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歲月空惆悵,而我,終將是要等着你的。"不過讓這個大漢奸最愛的還是最終和他廝守的佘愛珍。坐實他漢奸本質的一件事是,在日本人投降後,他依然不死心,居然勸阻日軍投降,並妄想擁兵割據另開新局。抗戰勝利後他逃去了香港,在香港遇上了被關了幾年的佘愛珍,倆人算是同病相憐,遇上他便對佘愛珍展開了追求,拋棄了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