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古代老百姓在哪個時期生活最好,就要看看古代老百姓喜歡什麼。那麼,古代老百姓究竟喜歡什麼呢?
在春秋時期,道家的主張中,就專門提到了一個“小國寡民”的政治藍圖。就是希望整個世界的國家不要太大,國內的老百姓不要太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希望呢?其實就是不想因為大國帶來太多麻煩。
實際上大國確實給老百姓帶來很多麻煩。只要是大國,君王都會講究大國氣派。只要講究大國氣派,必然要大興土木,比如修建皇宮,修造皇帝的陵寢等等。還有就是像秦始皇那樣,修造整個國家的大圍牆——萬里長城。
除此以外,為了維護大國的大一統,或者説創造更大的大國,還會努力在邊關上做文章。也就是要駐紮重兵,或者發動軍隊打擊別的國家。
所有這些,都需要人力。而這樣一來,又需要大量的老百姓參與。而且需要的都是青壯勞動力來參與。
當青壯勞動力參與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農業生產了。沒有了農業生產,沒有生產出足夠的糧食,那麼,老百姓怎麼能過上好日子呢?
與以上所講的這些事情相對應的,就是徵集大量的賦税。
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要有人修建大型工程,要打仗,要供給君王窮奢極欲,因此自然需要大量的糧食及其它財富。這些糧食與財富,都需要老百姓供應。
實際上,在古代,官府真的沒有為老百姓做過什麼事情。他們更多的就是向老百姓索取。索取人力,索取糧食,索取財物。但是,讓人不能接受的是,整個古代的王朝社會,在認知上,卻完全把這件事倒過來了。認為是皇帝給予了老百姓的恩惠,是因為有皇恩浩蕩,所以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這顯然是古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為了讓自己冠冕堂皇地吃白食,而做出的一種顛倒黑白的表述。
從上面的描述,實際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在王朝社會的幾個時期,老百姓日子是不會好的。
一是動亂時期。動亂時期,稍微有一點實力的人,都會想辦法爭奪天下,成為新的統治者,享受無邊的利益。因此必然要打仗,全國範圍內的大戰。這時候的老百姓,日子應該是最悲慘的。因為這樣的時候,會有大量的人去打仗,會有大量的人的房屋、莊稼等等在戰爭中被焚燬,會有大量的老百姓被殺害。同時,每每動亂的時候,都是經常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在這樣一種自然災害中,老百姓的生活將更加悲慘。由此可見,動亂時期,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是不好過的。
二是沒落時期。王朝沒落時期,一般皇帝都會貪圖享樂,因此就會大興土木,搜刮老百姓的勞力和財富。同時整個朝廷中奸臣當道,因而造成太多的災難。而所有這些災難,最終都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因此,沒落時期,不會是老百姓生活安逸的時候。
三是強盛時期。有人可能不理解,強盛時期,為什麼老百姓反而日子不好過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所有強盛的時期,君王都不會安定。都會想要更強大。而更強大的標誌,就是要打下更多的土地,建立更多的功業。而這樣一來,必然要徵兵,要收取更多的税賦。這樣,老百姓的日子就會更艱苦。
如此看來,實際上老百姓日子比較好一點的時候,就是王朝剛剛創建的那一段時期。
這時候,雖然整個國家可能比較貧窮。但是,卻在各方面讓老百姓感到生活很幸福,幸福指數比較高。最為關鍵的是,這時候的官府,知道老百姓比較貧窮,都不會過多地發動戰爭,也不會過多地收取税賦。所以老百姓覺得日子有盼頭,能夠積極向上的耕作。
根據以上的分析,再梳理古代每個王朝的情況,顯然,有這樣一些時期,老百姓的日子應該是最好的。一是漢朝的“文景之治”,二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三是宋朝仁宗時期的“仁宗盛治”,四是明朝的“仁宣之治”等等。
這幾個時期,如果就打仗最少,税賦最少,徭役最少的情況來看,顯然,最好的時期,應該是“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