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既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時又叫“宰相”,宰相一詞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是我國曆史上首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丞相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朝每代,名相輩出,賢臣濟濟,他們善於治理社稷,管理社會,大力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他們青史留名,功垂千古。然而,在你心目中的十大丞相,他們分別是誰呢?
張居正
10、明朝救時宰相--張居正
張居正,江陵人。明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他機巧善謀,治世有方:創考成法,整頓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治黃整淮,修整邊防,功在社稷,名垂後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時宰相”之譽。他身為帝王之師,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師德,可謂用心良苦。然其死後,被一幫小人“秋後”算賬,罷了相位,削了諡號,抄了家!舍家為國者,卻成世間罪人。
曾國藩
9、清朝楷模官員--曾國藩
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他是一代名相,更是一個官精。曾十年七遷,連躍十級,37歲就當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則。他被譽為“中興首位名臣”“洋務運動領頭人”“聖相”“近代史之父”。他的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的,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成了許多偉大人物的偶像。縱觀其一生,他那變化無窮的謀略智慧,他那獨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權術哲學,他那居官不敗的當官真經,他那一眼見底的觀人秘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王安石
8、北宋最受爭議的宰相--王安石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王安石或許是最令歷史學家頭痛的人物之一,也是最難以評價的人物之一。單論才學和操守,王安石無疑都是最頂尖的人物,梁啓超甚至稱“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然而,王安石的一系列變法政策,在歷史上產生的影響,則直至現在依然爭議不休。這位不甘寂寞的思想家,領導一場轟烈和悲壯的熙寧變法,從此這位勇士獨撐大旗步入歷史漩渦,成了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
變法之前王安石被譽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大罵其為欲謀朝篡位的大佞臣;後來的宋徽宗對王安石推崇備至,而到了宋欽宗那裏,竟成了北宋滅亡的魁首。作為文人的王安石,中國人婦孺皆知,而作為宰相,卻爭議不休。楊慎將之數落成“古今的小人”,梁啓超稱他是“三代以下的完人”。
房玄齡
7、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房玄齡
史稱“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房指的就是房玄齡,名喬,字玄齡,以字行,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隋末大亂,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先後擔任秦王的記室、陝東道大行合考功郎中,他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每平定一,別人爭着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與謀臣猛將密相交結,使他們各盡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羣雄,奪取皇位,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二十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朝廷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才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後世史學家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
魏徵
6、唐代千古諍臣--魏徵
以直諫揚名天下,玄武兵變,易主輔秦王,太宗時進為宰相。他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樹立了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唐太宗有魏徵,成就了天下盛世--貞觀之治,難怪魏徵一死,太宗大發感慨“魏徵沒,朕亡一鏡”!
諸葛亮
5、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被稱為“卧龍之才”的諸葛亮,其人生軌跡堪稱傳奇。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發明家。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佔據荊益,三分天下,而後聯合孫吳,對抗曹魏而後統一中原的建議,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
後來,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聯孫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了荊、益,建立蜀國稱帝,被任為丞相,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受遺詔輔後主,封武鄉侯,領益州牧,主持軍國大事。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任人唯賢,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關係,東和孫權,南平孟獲,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圖收復中原。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與魏將司馬懿征戰於渭南,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軍中,葬於定軍山,年五十四,諡忠武。真正做到了先主託孤時承諾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譽為千古為相之典範。
蕭何
4、西漢功冠羣臣,聲施後世--蕭何
初乃秦末一刀筆小吏,卻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徐圖天下;慧眼獨具,月下追韓信,使“漢初三傑”的韓信到了劉邦的手下。漢朝初年丞相,諡號“文終侯”,“漢初三傑”之首,輔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政權西漢首位丞相蕭何。
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佐劉邦起義,擁為沛公,攻克咸陽後,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户口並知民間疾苦,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後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徐圖天下;慧眼獨具,月下追韓信,使“漢興三傑”到了劉邦一人手下,楚漢相爭,留守後方,為劉邦提供充足支援;漢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的“蕭規曹隨”之譽。
李斯
3.秦朝才高齊天,謀深如海--李斯
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少年出道,研學帝王術,初投呂不韋,後宮闈進言,獻剪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賴,馳鶩於秦都。李斯是秦代有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出的思想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
少年出道,研學帝王術,初投呂不韋,後宮闈進言,獻剪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賴,馳鶩於秦都。上《諫逐客書》、倡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創“小篆”一統文字,秦之統一,其功不小。
管仲
2.春秋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管仲
齊桓公時期的名相。協助齊桓公改變內政,發展生產,改善軍制,組建強大的部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通過革新,齊國國富兵強。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首位霸主。齊桓公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基本出於管仲之力。齊桓公繼位,為興齊國,不計舊怨,以管仲為相,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鄰、先內後外、待時而動的治國求霸之策。隨後,在經濟方面,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田畝、漁鹽業等方面大規模進行經濟改變,政事上提出“尊王攘夷”,獲得天子稱讚。
齊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襄王即位後,派人送祭肉給桓公以示嘉獎,桓公在葵丘召集各諸侯國會盟,舉行受賜典禮,並依據管仲的建議,訂立了盟約。至此,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管仲為齊桓公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因有殊勳於齊,被桓公尊為仲父。
姜尚
1.開周八百年,西周社稷之相——姜尚
姜尚,字子牙,又稱姜太公,中國聞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其七十二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姜子牙輔佐文王、武王兩代,伐紂建立了周朝。
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他也是齊國的創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伐紂的首席謀主、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